标题 | 《林海》教学设计 |
范文 | 《林海》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