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
范文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nì ) 连翘( qiáo ) 农谚( yàn ) 差异(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 次第 ) ②动作轻快的样子。( 翩然 )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 载途 ) 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销声匿迹 ) ⑧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草木枯荣 )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周而复始 )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 ②经度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一)自学思考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共11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辑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影音资源《美丽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导入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3、走近作者作品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选自其中。 二、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新词”。 (1)字词认读 翩然(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 农谚(yàn)避免(bì)草长莺飞(yīng) (2)字形辨析 衰:赖: 哀:懒: (3)词语释义 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萌发:开始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次序;一个挨一个。 (4)多音多义 观:翘: 2、请同学们欣赏影视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理清说明顺序。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点拨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品析:这一句非常生动。“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比拟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二句中“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品析:这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3、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品析:“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疑难探究 1、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点拨: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和经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异是指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点拨:本文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三)写作特色 1、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在写作时把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2、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应,说明有轻有重,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作业设计 仿写训练: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写作。请仿照此种手法,写一段描写家乡四季变化的文字,注意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少于100字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qi2o)——翘起(qi4) 衰草连天(shu1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4)——落枕(l4o) 观测(gu1n)——玄妙观(gu4n) 差异(ch1)——差遣(ch1i)——差错(ch1)——参差(cī) 3.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 zài 2.读准多音字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chā chāi chà cī ɡuān ɡuàn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种播-----------耕种 连翘-----------翘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改为:“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为:“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改为:“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在地上。”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改为:“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五、知识拓展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农业生产,通过对本文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典雅。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 2、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安排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教学目的: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切入,引起兴趣 1、同学们,如果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靠什么呀?(语言) 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习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习2~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们说了话,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习第2小节。 ①、教师表演读。 ②、教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诉人们的大自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习方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应的小节。(边学习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 (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习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第10小节。(齐读,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小组讨论:生活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汇报。 3、请同学们把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写在本子上。 (1)、教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并深情朗读。 (2)、学生评价。 (3)、学生写,并展示评价。 五、课堂总结,质疑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8种大自然的语言,并懂得了如何去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希望我们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最后,你们还能对这篇课文提出疑问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教学理念: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用爱和激情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主阵地!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3.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哪些生物会说话? 小草发芽说明……枫叶染红是大自然通知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三单元说明文学习我们都学了什么? 引出目标:知识 语言 顺序 方法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完成以下各题。A1说给B1听,A2说给B2听。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①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预设:答案不一致的时候,要协调各小组达成共同意见。) ②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3)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五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六环节:放飞想象,总结提升。 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掌握了大自然的语言,未来社会会是什么样的? 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抽象 ,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材料: 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 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 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 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 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 ) B.萌发( ) C.次第( ) D.簌簌( ) E.销声匿迹( )F.衰草连天( ) G.风雪载途( )H.年年如是( )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教材简介: 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重点、难点: 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设计理念: 本主题以“小水滴旅行记”为开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小水滴结伴,与祥和温暖的太阳交谈,与神秘莫策的雾捉迷藏,与变化多端的云彩舞蹈,与来去无踪的风儿赛跑,赋予直观的自然现象以生命。在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思路: 关于水的问题,孩子们开始讨论就是:水从那里来?也许就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热点,可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我就给班级里的全体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并没有给予回答,于是,我们带孩子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看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综合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幼儿准备] 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师准备] 1.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2.大自然景象PPT、诗歌图谱PPT。 教学过程: 1.游戏“拍手“游戏。(听老师的指令然后完成动作,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准)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出示大自然景象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 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 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3.欣赏诗歌。出示诗歌图谱PPT (1)幼儿听诗歌录音。 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看诗歌图谱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 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 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4.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 5.结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后认真的思考,然后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反思:在几次的活动中,我们带孩子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当孩子知道水的变化后,我请孩子绘画出了小水滴的旅行途径,在绘画中孩子了解了水的存在状态,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缓缓上升变成云朵,当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时,云朵将变成雨滴或是雪或是冰雹落下来,小水滴再次回到了大海的怀抱。 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我们如果采用书面的形式去反馈给孩子,孩子不易于接受,但一旦改成了故事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触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因为这一切教育都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