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逍遥游》学案 |
范文 | 《逍遥游》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 (3)众人匹( )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