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白杨》教案 |
范文 | 精选《白杨》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教案 篇1【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合作交流自己的见解,使这正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旧导新 1、导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杨树吗? (生自由谈)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其实,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白杨树也能顽强的生长。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一同领略白杨的风采。 2、任务: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生活的恶劣环境。初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新授 1、学生按自学提示,从整体上自学全文。小组内交流,要求: ⑴ 初课课文,注意标出字音及重点词。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课文写作顺序。 ⑶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并逐行理解。 ⑷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 教师范读,学生段读,注意正音。 ⑵ 引导学生按“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顺序说大意。 ⑶ 生活环境:指名读相关语句。 概括特点:抓住(环境恶劣)。 重点词句:“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等。 ⑷ 白杨树特点: 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谈理解) 要点: 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⑸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烘托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物色? (通过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4、质疑解难。 三、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ē bì ( ) qīng xī ( ) fǔ mō ( ) jiè shào ( ) 2、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⑴ 到处浑黄一体,很难( )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⑵ “这不是我弄坏的!”小明( )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2、预习课后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部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旧导新 1、提问: 回顾作者的写作思路。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板书: 高大挺直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2、导言: 白杨的生长不择环境,在哪里它都忠诚无私,坚强不动摇,爸爸在说完这段话之后,作者这样写到:“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3、任务: 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已收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还要研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13~16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要求: ⑴ 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⑵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自己设计问题并回答。 2、针对重点句子,交流自学结果: 重点句子: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⑴ 表的是“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心。 ⑵ 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爸爸请白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爸爸在新疆工作,他是服从党的需要,到边疆去的,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而且不怕艰难险阻,为建设边疆而作出自己的努力。爸爸请白杨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所以说是表白自己的心。 ⑶ 此时此刻,爸爸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学好本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⑷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话,但听了爸爸的话后,他们懂得了什么? 爸爸和妈妈长期在新疆工作,自己也要到艰苦边疆工作学习。 父母和其他服从祖国需要到边疆参加建设的人们也是有白杨树的特点。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生命力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成长,贡献自己的一切。 3、学习最后一段: 结合课后3题,用提问题的方法对这段话加以理解。 ⑴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爸爸) “几棵小树”指谁? (孩子们) ⑵ 为什么沉思,或沉思什么? 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白杨,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⑶ 为什么微笑? 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这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反映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的博大胸怀。 ⑷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各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⑸ “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什么意思? 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下,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他的微笑,也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愿望。 ⑹ “搂着”说明什么? 爸爸对孩子的爱。 ⑺ 爸爸爱孩子,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到新疆吃苦呢? 爸爸对孩子的爱是从爱祖国为前提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我在哪里生长。 ⑻ 说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长大了也要像边疆建设者一样,哪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扎根,为祖国作贡献。 4、质疑,解难。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借物喻人。 ⑵ 人物的神态变化,即: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浮起一丝微笑”。 ⑶ 开头烘托作用。 ⑷ 通过人物对话间接写白杨的特点。 三、课内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背诵13~16自然段。 四、总结 同学们,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强者。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赁着自身的特点,在茫茫的戈壁顽强的生长着。作者明写白杨,实际上却通过白杨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将人和物巧妙地联系,这称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我们称为“借物喻人”。白杨的精神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愿同学们都能像白杨一样,随处扎深根。 五、作业 小随笔,描写孩子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 【板书设计】 望白杨 高 环 大 境 挺 恶 秀 劣 说白杨 扎根边疆 白杨 生 挺 坚 建设祖国 命 直 强 力 高 不 强 大 屈 做白杨 借物喻人 《白杨》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白杨》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