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
范文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 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 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 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后记: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学生展示预习情况)——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轻松应对,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问题百出,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朱阁( ) 绮户( ) 婵娟(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