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范文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3)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2)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问题: ①“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 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本文结构简单。教学时先切分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这一步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习本文的精华内容打下基础。学习“叶子”部分,着重从启发学生发现它的颜色美、形状美和动态美来实施对本段文本的感情朗读。学习“脚”的部分,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前采集爬山虎的实物,课上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突破口,顺利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少,不需面面俱到,一课一得,容易操作,学生学得又有兴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教学课题: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欣赏了理想的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均匀(junyun)空(konhg)隙茎(jing)柄(bing)蛟(jiao)龙 三、重点讲解学习3----5自然段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自然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那几根细丝,可是你们看(出示爬山虎爬满围墙及高楼的图片),学生惊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化 触着墙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板题: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满眼是爬山虎,指读第一段,齐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五、学习第二段 课文写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两个方面(叶子、脚)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美) 2、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自划、练读 3、交流中适机点出静态、动态;颜色、姿态。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视频播放,练习朗读 5、背诵本段。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指导写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知识链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预习任务 :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 号同学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理解的词语:均匀 叶柄 休想 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1、我知道课文(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a. b.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 3、4、5 自然段,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画画……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知识延伸: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 6 《爬山虎的脚》习题 一、听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空 ______( ) 铺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睡姿百态 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法闭上眼睛睡觉。 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 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用“_______”画出。 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 五、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 、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 、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 四、积累运用 ,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课程标准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 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 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4【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思路】 可以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科老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转化为多媒体课件方式。 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两张皮”的效应。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是由学科老师和计算机制作人员组成,由于各自的专业所限,有效的教学沟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商业化教学软件的质量都是由此引起的)。为解决这一难关,一方面制作群体应增配教学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学形象转化设计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广大教师尽快学会运用教学稿本而成为多媒体软件的创意和设计者。教学稿本就是为教师们而设计,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说明教学稿本的设计撰写。 有了一定理论的储备,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表达逻辑了。为了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按常规教学形式表达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