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6,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6,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6,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6,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1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能掌握6、7的乘法口诀。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的运用。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经历编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2、算一算。 3、质疑定标。 师:看来你们已经能熟练的运用我们所学习的口诀,今天我们学习6、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6、7的乘法口诀。 师:也就是哪些是6、7的乘法口诀。 生:我想知道可以用编学习前面口诀的方法来编6和7的乘法口诀吗。 师:你说的就是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知识,非常好。 生:我想知道6、7的乘法口诀怎么运用。 师:6、7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6、7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6、7的乘法口诀呢?你能告诉我吗? 生: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看来你们已经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6、7的口诀了。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同学们真能干。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例一 1、学习6的乘法口诀(出示主题图) 师:三个小朋友去商店买台历,售货员告诉红红每本台历6元钱,小明和小青说一个星期有7天。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每本台历6元钱。 生2:一个星期有7天。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现在红红要买4本台历,是几个几?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生:4个6,46=24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1:因为一本台立式6元,4本就是4个6相加,所以我用6+6+6+6=24 师:他是用的加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我是用的口诀计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是24元。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一想,哪种方法计算方便呢? 生:用口诀。 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口诀的原因。那如果买6本、7本、8本、9本台历,分别需要多少元?应该怎么列算式呢?同学们拿出数学书,试着写一写算式。 师:6本台历怎么列算式?积是什么? 生1:66=36,我是这样想的,56=30,66就是在30上加一个6,所以是36。 师:孩子你真棒,会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未知的知识。还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的吗? 生2:我是用口诀计算的,六六三十六。 师:你很好的预习了今天的新科,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还有用其他方法吗? 生3:6本台历就是6个6,我用的6+6+6+6+6+6=36 师:你用的是加法。 生:67=36+6=42 生:68=42+6=48 生:69=48+6=54 师:孩子们非常棒,把掌声送给自己。现在你们能根据算式试着编6的乘法口诀吗? 生:66=36口诀是六六三十六。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它的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36,所以口诀是六六三十六。 师:真聪明,口诀就是这么来的,其他的口诀应该怎么编呢? 生:67=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 生:68=48,口诀是六八四十八。 生:69=54,口诀是六九五十四。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口诀) 2、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呈现台历)同学们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你能提出问题,并能列出算式用以前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来编7的乘法口诀吗? 生: 2个星期是多少天?9个星期是多少天? 师:同桌之间讨论先试着算一算这几个星期有多少天,然后试着编7的乘法口诀。 生:2个星期有多少天的算式是27=14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7个星期有多少天的算式是77=49,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我用的编6的口诀的的方法来编的7的口诀。 师:就是因数因数积的排列方式,孩子们真聪明。我们一起读一读7的乘法口决。(齐读7的乘法口诀) 3、找规律,记口诀。 师:观察一下6和7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生:6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因素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在一个一个的增加,积是6个6个地在增加。 生:7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因素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素在一个一个的增加,积是7个7个的在增加。 生:我发现六六三十六和七七四十九都只能写一个算式。 师:你观察得很有方向,我们可以从左向右观察,还可以从上向下观察。现在我们带着这些规律来记一记6、7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新知,讲解例二 学生自己先做一做,请学生来展示。 生:我用的口诀是六八四十八,积是四十八。(师规范学生的语言) 四、巩固练习 1、对口令 师:通过计算我们学会了运用6和7的乘法口诀,现在来试一试你们的反应有多快。(以开火车的方式) 2、摆一摆 师:拿出小棒,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摆,6根小棒一堆,1个6怎么摆?7个6怎么摆呢?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6和7的乘法口诀。 师:哪些是6和7的乘法口诀? 生:六六三十六,,七九六十三。 这些就是6和7的乘法口诀。 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6、7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师: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生:根据6、7的乘法算式来的。 师:我们再来背一遍。 六、作业 1、背6和7的乘法口诀。 2、完成练习9第一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6,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2一、班级分析 二(5)班现有学生50名,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优秀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间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待优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这学期的教学应继续更多关注待优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方法的改进以及习惯的培养,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观察物体(一);量一量,比一比;认识时间;搭配(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5、合理布置较为有趣的作业,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正确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四、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3、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6,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3一、教材简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四、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