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化学说课稿 |
范文 |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3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化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4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5根踞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3)了解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2)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学生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我所教授的学生为合肥市市区的学生,由于合肥市近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缺水现象,学生大多没有时间到郊外观察和实际考察水污染情况,对于淡水危机和水污染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具备,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淡水危机和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就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流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本课中我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让学生了解到表面上我们过着用水无忧的生活,实际上水危机现象早已存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新闻,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二、增删调并,上好新课 在本课中我将学科中的书本知识尽可能的“增删调并”。比如,我增加了海水淡化问题、节约用水的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我将节水、护水、开发水资源等内容进行了调并。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更符合学科书本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些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也是我的匠心所在。 对于水污染,在本课中,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还展示了多张水污染危害的.图片。通过这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触动,巨大的震撼,面对黄河在流泪、淮河在哭泣、长江在受罪等情景,学生从内心发出呐喊:“不能再污染水了。”如果此处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仅仅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是没有办法让学生有着直观感受的。多媒体技术解决了本课题的难点,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结束新课 通过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先前水污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山美、水美,人才能更美。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清晰度的讲授,热烈地讨论、认真地阅读、适当地练习,多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组合,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 1、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了感性经验。 3、由于多媒体资源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学生的需求。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好学教育: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 好学教育: 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好学教育: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