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牧歌说课稿
范文

牧歌说课稿(通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歌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歌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牧歌》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这一单元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风土人情。课本选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和典型音乐介绍。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激趣.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激趣:初一的学生正处在好动时期,对新事物好奇但不能持久,单调的教唱与欣赏是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课本和学生的特点,我特别选择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来进行本课。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唱《牧歌》

2.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导入

播放蒙古那达慕大会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内容。)

师:那今天让我们走进蒙古族一起去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二.体验

1学唱歌曲

a播放《牧歌》(带问题聆听)

提问: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及其景物。

回答:蓝天 、白云、绿草、雪白的羊群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回答:表现了在蓝天下,碧绿的草原上,人们愉快的放牧。

b再听:再次播放《牧歌》聆听

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

c听唱:(第三次播放)

用“1a”随音乐进行模唱。

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歌曲。

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男女生接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注: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三.探究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提问: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回答:合唱没有伴奏,有不同人声组合,比单旋律原民歌表现力丰富

教师补充:……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前面欣赏的是长调歌曲。

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长调民歌)

接下来再欣赏一首短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不同之处。

2.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a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B播放音乐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提问:作品的情绪?节奏?旋律?

回答:情绪热情,节奏紧凑,旋律动感、流畅。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

生:通过讨论与相互补充得出初步的观点。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才艺展示

播放蒙古舞蹈视频

老师与同学跟随音乐一起来表演蒙古舞蹈!

四、升华

1.升华

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比较好,特别是女同学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但有个别男同学在唱歌时,对歌曲的节奏速度掌握不准确。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提问、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牧歌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牧歌》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F宫六升加变宫调式调,2/4拍,情绪抒情宽广,旋律宛转悠扬,描绘了草原放牧的故事与场景,表达了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长调和短调知识,感受作品表达热爱家乡和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提升演唱技能。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牧歌》,加深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增强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演唱,并配以讨论、欣赏、分析探究等活动/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长调的音乐特点,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的音乐特点,掌握其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的演唱特点。并能够用悠扬抒情的情绪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了解蒙古族民歌风格,掌握《牧歌》演唱特点。

难点:分辨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请同学们演唱各地区的民歌并提问各地歌曲风格都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因为地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风格,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活泼跳跃、有的高亢嘹亮。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牧歌》。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因为描述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可以答出描绘的是牧民放牧的情景;然后,我会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情绪悠扬舒展,很是宽广抒情。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地了解作品。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带学生用“呜”和“啊”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其次,我会范唱歌曲,请学生小声哼唱。结束后提问:节奏变化和旋律起伏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我再进行总结:节奏变化不大,旋律起伏较小。

然后,我会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节奏和旋律特点并提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特点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其间我会引导学生先探索,之后总结并讲解: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

我会再次范唱旋律,引导学生跟随,注意气息。提问同学们对于歌曲的呼吸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后,我再总结并组织学生练习:歌曲整体旋律和节奏偏向舒缓,因而注意用缓吸缓呼的方式演唱歌曲。

完整演唱谱例后,先引导学生有节奏和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请学生思考唱词特点,因歌曲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发现词组尾字多长音,以此表现悠长的感觉;再引导学生加歌词完整演唱歌曲,纠正歌词及旋律的对应问题。

最后,我会提问同学们歌曲表达的情感的怎样的?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表达了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带着这种情感,我和学生一起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地把握和体会,我会以分辨长调和短调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并总结。

1.先请学生演唱《嘎达梅林》并回顾歌曲特点,因为是学过的知识,所以学生可以答出“《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民歌中的'短调,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

2.我会和学生一起回顾《牧歌》的特点并和《嘎达梅林》进行对比,在同学们自由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并讲解: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长调也叫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景象。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地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为了更好地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搜集长调的相关歌曲,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环节,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地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牧歌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牧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牧歌》全曲为D大调4/4拍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说学情

深入教材的分析,了解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直变声期,在教授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牧歌》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过聆听、教唱的方式,提升学生演唱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以及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并完整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学会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顺势引入本课,同样描写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频,请学生初步聆听音乐。边聆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仔细聆听,互相讨论后得出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我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接着,我会简单的介绍一下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我会进行歌曲的范唱。在唱之前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是怎样的?它的节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可知:歌曲中为我们描绘了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以及羊群。通过这样的景象带给我们听者愉快的心情。我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接下来,学唱之前,我会先让学生们进行发声练习(1 2 | 3 2 | 1 — ||并练习两组)以此来保护嗓子。而后我会通过先带领学生唱谱后唱词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教唱。在此我也会进行提问“这首歌是蒙古族民歌分类中的哪一个呢?”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属于以前学过的短调,有的可能会说不知道。借此我会顺势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板书(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并带有独特的装饰音的音乐特点。这里也会简要复习短调的音乐特点,节奏整齐,结构规整,多为叙事性歌曲。并提醒学生长调短调的区分)。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这样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掌握长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区分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歌曲。

最后通过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与学唱学生们已经可以对歌曲进行完整的'演唱。那么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完整的演唱歌曲《牧歌》,在唱的时候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牧歌》描绘了几个意境或形象呢?”这时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只有一个音乐形象。就此我会顺势说出本节课就是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板书(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这时通过刚才的聆听与学唱学生已经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并已经学会了歌曲。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并顺势引导学生歌曲的情感是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并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这样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更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就显露无疑了。

最后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完整的齐唱歌曲,并表达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法,这样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并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对节拍进行改编,从而改变歌曲的强弱。(歌曲原是4/4拍,在这里可以改成4/3或4/2拍)。而后我会对学生的改编进行评价。而在评价的时候,我会打破以往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编创的能力,并符合新课标评价的多元化。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增加学生的记忆。并进行情感升华,(请学生在课后自行分组共同为本节所学歌曲《牧歌》编个舞蹈,下节课互相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使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建立起友谊。

牧歌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内容。课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旋律分为4小节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相似。无伴奏合唱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不同,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歌曲表现上看该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近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作者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会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低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少,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结合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体验

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出千姿百态的中华音乐文化。现在让我们伴着歌声来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师: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生: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听到了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老师要带我们去看内蒙古大草原,听魅力无穷的蒙古族民歌……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板书课题)

2、学唱歌曲听:播放《牧歌》。师:请谈一下你对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生:《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再听:再次播放《牧歌》。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听唱:(第三次播放)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旋律。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在演唱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二、探究

1、欣赏听: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师:通过聆听,你认为什么是无伴奏合唱?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我们刚才唱过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生:……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独唱,后一首是合唱。无伴奏合唱比独唱更能表现出草原的空旷、一望无际,给人的感受更加丰富……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魅力)

2、播放草原风光的影片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谈一谈地域文化与其民歌的联系。生:……住蒙古包、游牧生活、骑马、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礼让年长的人。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三、升华

师:通过学唱和欣赏,你认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点?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宽广;旋律中有颤音及下滑音,充满了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牧歌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牧歌》,加深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增强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演唱,并配以讨论、欣赏、分析探究等活动/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长调的音乐特点,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调的音乐特点,掌握其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的演唱特点。并能够用悠扬抒情的情绪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蒙古族民歌风格,掌握《牧歌》演唱特点。

【难点】

分辨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同学演唱各地区民歌,并提问:各地歌曲风格都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地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风格,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活泼跳跃、有的高亢嘹亮。顺势揭示课题《牧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牧民放牧的情景。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情绪悠扬舒展,很是宽广抒情。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常规发声/依据歌曲元素进行发声),教师提醒学生采用“呜”和“啊”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教师提问:节奏变化和旋律起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节奏变化不大,旋律起伏较小。

3.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节奏和旋律特点。

教师提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先探索,之后总结并讲解: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

4.教师范唱旋律,引导学生跟随,注意气息。

教师提问:对于歌曲的呼吸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组织学生练习:歌曲整体旋律和节奏偏向舒缓,因而注意用缓吸缓呼的方式演唱歌曲。

5.完整演唱谱例。

6.教师引导学生有节奏和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请学生思考:唱词特点。

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词组尾字多长音,表现悠长的感觉。

7.教师引导学生加歌词完整演唱歌曲,纠正歌词及旋律的对应问题。

请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的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8.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分辨长调和短调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并总结。

1.请学生演唱《嘎达梅林》并回顾歌曲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民歌中的短调,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

2.引导学生回顾《牧歌》的特点并进行对比。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长调也叫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景象。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长调和短调的知识,长调的演唱特点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呼吁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长调的相关歌曲,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牧歌说课稿 篇6

设计思路】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同学们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得音乐素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和学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2)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感情,增强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感受、欣赏思考、体验、创编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通过自主思考、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演唱《牧歌》;学习和了解作品相关的节奏、旋律等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牧歌》;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切分节奏的把控,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方式。

2、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赏

师:上周,我们在青海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本周,我们将继续音乐之旅,首先,请同学们通过两首歌曲进行对比,说一说作品出自哪个民族?两首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有何异同?(播放《牧歌》《金杯》)

生:作品是蒙古族民歌(从速度、节奏、情绪分析)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这两首作品是来自蒙古族。两首乐曲风格截然不

同,速度一快一慢,节奏一个悠长、自由,一个规整、紧凑,情绪一个抒情,一个欢快、热烈。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了解蒙古族吗?我们一起通过图片了解蒙古族和他们的.音乐。

2、了解蒙古(播放图片)

蒙古族又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等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蒙语”。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草原文化,他们居住的地方,地广人稀,所以歌声中时有苍凉之感,所以,当有宾客来时,他们又十分直爽热情好客。这也造就了别有韵味的蒙族民歌特点——蒙族长调和蒙族短调。

3、介绍长调和短调。

师:请同学们根据长调、短调的特点,分辨两首乐曲分别属于哪一种?生:《牧歌》长调,《金杯》短调

师:真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随着蒙族长调《牧歌》的美妙旋律,走进蒙古,走进草原。

二、新歌学唱

1、聆听与感受

1)师范唱,感受音乐的速度与情绪,思考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根据范唱标记换气记号。生:速度慢;情绪:深情的,舒展的;歌曲乐句:2个乐句;气息悠长

2、体验发声

1)感受缓吸缓呼,引导学生缓慢吸气,保持两秒钟,缓慢用“嘶”出气;小腹控制,像蚕吐丝那样均匀,越长越好。

2)与老师配合,老师唱歌词,生用“嘶”感受气息。注意:在换气记号处换气3)请同学们用“u”演唱歌曲的旋律,注意运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式。发现难点,节奏自由。

4)请随老师一起左右晃动身体,注意每小节的第一拍与身体晃动的位置的关系。感受节拍与节奏。

3、难点解决——音乐知识X X

1)知识讲解,延音线: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它的长度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2)寻找谱例中所有的延音线,计算出音符应演唱的时值。

3)晃动身体,视唱歌谱。

4)老师视唱曲谱,观察老师的手部动作,思考手部动作和旋律、歌词之间的关系。

5)再次摇晃身体,加上手部动作视唱曲谱,注意音准。

4、演唱歌曲

1)同学们试着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

2)请同学朗诵歌词,思考歌词除描写草原之外的深层含义——热爱家乡

3)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举例说明你知道的蒙古长调民歌,并思考他们的演唱风格,体会力度变化生:《鸿雁》《天堂》

5)为《牧歌》设计力度变化,再次演唱

三、音乐拓展

音乐拓展一《牧歌》(无伴奏合唱)

思考:

①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与我们学唱的《牧歌》有什么不同?

②你认为哪种演唱形式更能表现出大草原蓝天、白云、羊群的美景?为什么?音乐拓展二创编歌词

师:民歌具有地域性,请你根据岚山渔业发达的特点,仿写歌词,重新进行填词演唱,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牧歌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视屏)

1、编一段歌词

2、写一篇短文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牧歌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1、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牧歌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三、知识与技能: 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音乐启发学生参与表演及创作,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草原图片的播放,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大草原。

2.学生自主分组,讨论交流我国的草原分布状况及对蒙古族各种文化生活。

二、新课教学:

初步感知:

①欣赏歌曲《牧歌》,学生初步聆听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②复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

2.探究学习:

①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老师,看着乐谱和歌词哼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符号,并探究这些符号的特点。

②学生根据哼唱讨论探究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③再次跟钢琴哼唱旋律,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通过旋律的哼唱和歌词的朗诵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的关系。

④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全曲。

三、巩固拓展

1.欣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与无伴奏合唱《牧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区别。

2.欣赏舞蹈片段《牧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3.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任意选择一项任务(a.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 b.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 c.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播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完这首歌曲之后的感想。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