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
范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2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总相宜 (美) 雨——亦奇 古诗二首《敕勒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5、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重点: 1、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古典乐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古诗情境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所展现的不同风光。 (一处是辽阔壮美的草原,一处是秀美动人的西湖。) 3、古代的诗人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是怎样描写的呢? 4、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注意文中多音字“笼”的读音,与“lónɡ”做比较。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写景的古诗。 2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都很美,都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5、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朝苏轼写的。 2诗的形式不一样。 3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不一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学习第一首古诗《敕勒歌》。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苍苍、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指名说说怎样理解这首诗。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对于敕勒川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齐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背诵《敕勒歌》。 2、指名说说诗意,引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板书诗题,介绍背景,解题。 这首诗是苏轼与友人在西湖边饮酒遇到“初晴后雨”时所写。诗把西湖写得美丽动人,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西湖也因此诗赢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2、西湖的美景跟敕勒川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 2讨论交流。 读注释了解“潋滟”“空濛”“西子”的意思。 方好:正好。 亦奇:也很奇妙。 淡妆浓抹:或者淡雅地妆束,或者浓艳地打扮。 3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的画面: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我要把西湖比作以美丽而著名的西施姑娘,不管什么时候都那么美。 3、画一画,体会诗境。 请同学们任选你喜欢的一句,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4、配乐吟诵,表达诗情。 你从对古诗的朗读中,体会到诗人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象你就是苏轼,和着音乐,来朗诵这首诗吧! (三)对比参读,体察诗情 1、回顾两首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他们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出示两幅插图,对比观察,体会北国的雄浑壮阔和西湖的秀丽柔美。 如果要给《敕勒歌》配上音乐来朗诵,你觉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是优美柔和的,还是雄壮的? 2、这两首诗虽然写了不同的景色,但却蕴藏了诗人共同的思想感情,你能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吗?(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3、背诵两首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似盖茫饮晴浓 2、自学观察本课会写字的结构特点,小组内说说应注意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引申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的第二首,同学们想读一读第一首吗?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学生选择学习。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板书设计: 敕勒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朝民歌 (宋)苏轼 天似穹庐 潋滟 笼盖四野 美空濛 风吹草低见牛羊 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复习指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题解:饮湖上初晴后雨:此诗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当时,苏轼与朋友一起在西湖饮酒,天气初晴后雨,诗人饱览了西湖晴日与雨中的湖光山色,由衷赞叹,写下了这首咏赞西湖的名作。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3.方好:正显得美丽。4.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5.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6.宜:合适。 诗句大意: 晴天之时,西湖在灿烂的阳光下,波光闪动,正显得十分美丽。 而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景色也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湖就像是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么合适(无论晴还是雨,都能显出其美丽的风姿)。 第一句:写晴天时西湖的水光。第二句:写雨天时西湖的山色。第三第四句,用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尤为令人称道,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这两首古诗,也查找了些资料,总感到自己在照本宣科,没自己的的东西。说真话,古诗对于我来说也的确显得有些空白。这些古人的喜、怒、衰、乐、自由洒脱、惆怅感怀等感情,我是真无法去感受,但这两首诗写得很美。《望天门山》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美景,表达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绮丽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课时,没有去揭示课题,而是将学生带出教室。在我们校园里有一棵柳树,这棵柳树从我在这里上小学时就有,是具有一段历史了。现在已是秋天,柳叶开始落了,我随手抓住一片又一片的柳叶,情不自禁地说:“这仿佛给人以生命的感叹!”这时学生也跟着我都去抓柳叶,有孩子说,可惜呀,这么美的柳叶全会落光的;有孩子插嘴说:“它是新尘代泻,秋天来了,必须落,等到明年春夏时,柳树叶又绿了。”这时有个女孩说:“到了明年春夏,贺之章的诗又出现了。”我很高兴孩子们的感悟,全班孩子都会背诵贺之章的《咏柳》诗。我笑了,说:“孩子们都成诗人了,是啊,生活中无处不是一首美丽的诗,连绵起伏的丘陵,辽阔的田野、澎湃的江水、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只要你说它美,那美就在眼前。”于是,我又说:”孩子们,这么美的柳树,这么美丽的校园,我们何必不来做个游戏呢?孩子们尽情地围着柳树追逐嘻戏,自由地玩着。回到教室,我给足时间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玩的感受。学生表现很好,有的孩子说:“看着柳叶纷飞,总感到时间很快,晃眼秋天又过了,一片片的柳叶在秋风中挣扎着,它们不息牺牲自己又迎来了冬日的阳光。”有的孩子说:“只要想到春天,就感觉自己是诗人,一句句的小诗唤醒了沉睡的柳芽,一声声感叹感动了柳树的心,它们伸开双肩,抖抖精神,把自己刚洗过的头发披在肩上……”有个男孩子说:“看着柳树,我就感到了浓郁的夏天,和几个小伙伴来到树下做游戏,折下柳枝做个帽子,戴在头上,像八路军叔叔一样打野战……”这些感悟真可贵,足以充满了诗意,这给学习古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像呵护宝贝似的,生怕弄坏孩子们的感觉,说:“孩子们,你们此时想做点什么呢?”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想写点东西。”我说:“行,就把你们眼中的柳树,心中的柳树写一写。”很快学生进入了写作状态。我就这样守候着,40分钟过去了,全班学生完成,孩子们相互欣赏着自己的作文,有好几个孩子真那么回事,摇头晃脑地赏读着,那感觉真的让人赏心悦目。我在第二堂课时才板书,两首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直到成诵,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工具书,了解诗人眼中的大好河山是什么感觉,诗人是怎样写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这里,我无形的把自己的教学放到“阅读感悟写法”除了会读诗、背诗、写诗,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我们读后需要做点什么,这是我要在本课教学中渗透的理念。写景文章,不仅要写出景物特点,而且要写出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正如课前对校园里柳树的独特感受一样。现在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或者自己就是诗人。首先看看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自己对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山色空蒙雨亦奇”比喻“浓抹的西施”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那么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应做到哪些呢?我让学生交换自己的作文本,相互修改,如果文中哪些地方缺乏什么修辞性的语言,有权“增删”。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习作中的不足与闪光点,予以总结,为什么要读?文中作者如果不善于观察,不善于体验生活就不会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享受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无穷美好。要做到这点,首先观察景物时,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比如,贺之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后的一问一答,就是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联想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写出了作者对春风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我顺藤摸瓜,加大了难度,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告诉学生,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上完本课,从学生作业看还是不错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作业,特别是作文,那是新的收获。我在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我是这样理解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玩中学、学中玩”。或许根本就没有道理像我这样安排本课的教学程序,但语文教学真的无法确定正确的答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 、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习本课的感想。 古诗词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迢迢牵牛星》《宿建德江》《凉州词》《饮酒》《商山早行》《天净沙·秋思》《秋浦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军行(其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 、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习本课的感想。 《迢迢牵牛星》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很喜爱诗歌,背了不少的诗歌,也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知识。那你认为我们背诗学诗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学习: 1、 我们今天学习《迢迢牵牛星》。请哪个同学来背这首诗。 2、 请你来回答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3、 你认为怎样阅读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4、介绍诗的出处 5、 诗歌赏析 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 ——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 《诗经》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 ——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 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 ——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顾城《远和近》。近在咫尺却如在天涯,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比较《天上的街市》有关的语句,表达诗人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儿却表现了织女不能与牛郎相见的痛苦。两相对比,我们更同情饱受思念离愁的织女。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F、叠词的运用。 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表现女子的美好姿态,皎皎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 “皎皎”既表现星的明亮,又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真称得上“一字千金”。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6、请同学来读诗。 7、请你来总结这堂课上你的所学所得,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学法,可以从语言,也可以从你的感受或联想等等。 8、学生合作读诗 《宿建德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加深对诗人的了解,感悟诗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山水田园诗呢? 二、介绍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三、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四、赏析《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二)赏析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如:渚zhǔ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句。 (1)词语解释 (2)基本解读:先解释每句话地意思,再解释整体的诗意。 (3)思考讨论: ①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②“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③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3、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三)艺术特色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五、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3、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1、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2、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3、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4、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5、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6、配乐赛读、齐读。 7、背诵 四、拓展延伸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2、教师推介 六、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田园诗《饮酒》。 二、读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 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二、悟 1、 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三、写 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四、说 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 五、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 六、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商山早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温庭筠 二、鉴赏《商山早行》 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 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5、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四、作业设计 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秋浦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体会诗人赞美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请大家观看。 2、指名说,看到什么,用一、二句话介绍。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介绍这一场面的。 二、揭题,释题1、板书:秋浦歌 2、读题,释题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秋浦歌: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三、简介诗人 四、初读古诗,激发情感 1、自由读(1)读准字音,读流利。(2)用铅笔画出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韵味。 2、汇报读书情况 (1 )正音:赧(nǎn)(2)指名读文。 3、教师激情范读。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 2.分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3.汇报补充。 4.师生共小结。 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火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脸膛红彤彤的工人冶炼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5、指名说说诗意。 6、想象工人劳动的情景。 六、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3、汇报、小结。 诗人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秋色冶炼图,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背一背李白其他的诗。读一读赞美劳动者的诗或名言。 八.布置作业 读一读赞美劳动者的诗或名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学习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从军行.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 四 、词语点拨: 1.青海 2.玉门关 3.楼兰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二、感知体悟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表格式教案4(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 闸北二中 预备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执教人:____丛艳丽_______ 执教日期:20xx年10月12日 教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绿色教育结合点 热爱生活,观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是—— (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 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2. 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课后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3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局部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由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和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和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诗经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一起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身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4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较更好。 由于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5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编辑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6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 说说你眼中的西湖。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 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 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当初苏轼被贬,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旅游时,可以亲自品尝一下东坡肉这道美味。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你通过朗读这首诗,认为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当苏轼和朋友正在饮酒时,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1、重点指导难读字。 潋滟、蒙(多音字,本课读二声)亦(人云亦云、不亦乐乎)、欲、妆 自由试读,指名读,组词。 2、七言诗如何加停顿?试着加上,读一读。 指名试,生齐读。 3、大家会正确读诗了,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意思? 怎样理解诗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看下面的注释;问老师;查资料;多读几遍,其义自见。) 师:其实呀,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好,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苏轼饮酒的画面;太阳高照,波光粼粼;有山有水;西湖;雨;雾气升腾;) 你从哪句诗里读出来的?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太阳照在水面上,水面像金子般闪动。)想象湖水很美的画面。 为什么会这么美啊? (因为是晴天。湖面好像是一块翡翠,像金子般耀眼。)师板书:晴方好。 师:穿越水面,你还看到什么? 生:小鱼在晒太阳。 生:青蛙在唱歌。 师: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试。/男同学也来试。 师:晴天的西湖这么美,苏轼跟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多么开心!可是,忽然之间,变天了! 师范读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也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雨天的西湖的景色有何特点? (想象画面:雨下到西湖里,像珍珠一样。) 师: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二句。板书:雨亦奇 读了这句诗,你认为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还是很开心) 出示挂图,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再读诗歌前两句。(前两句是写景) 诗人泛舟西湖,一天之中饱览了西湖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心情无比激动,写下了这千古绝句。 再读读后两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诗人把西湖和西施相比。 你了解西施吗?(她是越国的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 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比作明亮的镜子;比作一块翡翠)。 师:那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因为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跟西施一样都是天生丽质,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把西湖比作西施,给西湖增加了动感和活力。板书:总相宜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流下了永恒的画卷。自古以来,苏轼的这首诗成为人们赞美西湖美景的典范之作,是对西湖美景的最全面的评价。咱们一起来试着背诵吧! 个人背,齐背。 五、加深理解,拓展 1、师:此时此刻,加入咱们正乘坐画舫在西湖上游览,你最想说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太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正好展示着西湖的美丽;下雨了,山中云雾迷蒙,景致也很奇妙。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2、其实,还有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小黑板)大家来试读一下:(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伴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总共5首,其一咱们背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你还能引用哪首诗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咱们曾经背过的一首古诗就是写西湖荷花的,还记得吗? 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布置作业 自己积累背诵两首赞美祖国风光的诗,准备参加古诗背诵比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7教学目标: 1、运用题目扩展法概况诗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 4、抓住关键语句,诵读、想象、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西湖。 2、了解苏轼。 3、引出课题。 二、你如何理解诗题 课文写的是,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荡舟、饮酒,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板书:晴雨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 2、认读生字词。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4、小组合作,自学诗词。 四、品读体味 1、说晴。 (1)抓住潋滟一词,体会晴空万里的西湖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的样子。 (2)抓住好一词,结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展开想象,体会西湖风光的绮丽美妙的意境。 2、品雨。 (1)抓住空濛一词,体会阴雨绵绵下的西湖的韵味。 (2)通过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进行对比,体会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3、解相宜。 (1)西子的传说。 (2)理解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原因。 五、写西湖 1、用自己的笔,写出你心目美丽的西湖。 2、朗读欣赏。 六、总结升华 苏轼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词,不仅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对西湖的无比热爱,我觉得孩子们更热爱西湖,说说你的感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8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 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 “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 )“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 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教师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揣摩,从而盛开出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思维之花,理解之花。]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 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 教学意图评价:“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此处借课件图片,借旁白语言,借想象生活,重墨渲染西施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感受到西湖之美,更感悟到文字之传神。]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 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教学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画,《出水莲》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的伴奏之下,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带情感的画面。]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生读诗 4、师简述诗景 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教学意图:拓展两首写西湖的诗,带领学生领略了西湖的别样美,加深理解。拓展能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借助课堂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鲜活魅力。] 5、作业: ①、背诵本课古诗 ②、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9教学目标: 1.会认“亦、妆”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西湖的景色美 1.播放一两句《白蛇传》的主题曲《千年等一回》。 2.教师:大家知道这首歌唱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吗?(西湖) 3.教师:对!西湖景色十分优美,大家看。(展示图片资料) 二、品味诗句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音,读通句子。 2.介绍诗人。(课件出示) 3.强调生字字音。(课件出示) 4.全班一起读一读。 5.全班默读全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6.集体反馈。(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要是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很适合。)(板书:晴好雨奇) 三、体会全诗的意境美 1.过渡:诗的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美在诗情画意。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怎样的景象?请听老师朗诵,闭上眼睛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用最美的语言将你脑海中的画面表达出来。 3.:大家形容的画面都很美好,诗人苏轼也分别从晴天和雨天两个时候描写了西湖,体现的却是同一个主题——美。(板书:美) 四、感悟诗人的诗情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所以他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4.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晴好 美热爱、赞美 雨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0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1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认识西湖自然的美; 深入品味,感受诗人奇妙的观察、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学习环境不同景物也不同的写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旧导入,了解西湖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西湖吗?请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西湖美景好吗?(请生谈谈自己眼中的西湖)听了你的描述,我看到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充满了对西湖的向往,那么好吧,下面我就带你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课件出示西湖照片,相机介绍西湖景色。) 2、师: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些什么样的感受?(请生谈感受)宋朝大诗人苏轼, 1071年至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歌,西湖也叫西子湖,提起这个名字的来历,它是和苏轼的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有关系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题) 3、认识诗人: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苏轼知多少?(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又名苏东坡,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4、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诗题(请三四个生读),通过题目,你了解了一些什么? 生1:这首诗是诗人在湖上饮酒时作的。 师:这做湖就是指“西湖”。你还了解了一些什么? 生2:饮酒时先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课件出示诗文)下面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他读得节奏。(生交流汇报节奏,43、43、25、43) 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 2、读懂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诗歌,看看从诗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附注释(课件出示):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好。 亦:也。 西子:西施。 3、谁来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师总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还是晴朗的,不大的功夫,竟阴了天,下起了雨,这样,饮酒还没有完,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它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变化万千又显出它另外的一番奇妙的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潋滟的水光是她浓艳的脂粉,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那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三、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想象当时的情景,带着诗人的情感再次读读诗句,仔细地品味诗人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 2、师相机点拨: (1)学习前两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你感受到诗人描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生:晴天时和雨天时的景色。) ②那么在不同环境下的西湖的景色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晴天像浓妆,雨天像淡抹。生自由谈感受) ③诗人是怎么描写的?(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 ④诗人又是怎样评价这些景物的?(生:睛方好,雨亦奇。相机板书) ⑤你从中这六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西湖真是美呀,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迷人。(自由发挥,抒发对西湖美的赞赏) ⑥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吗? 生自由发挥 引导品味诗韵: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出西湖山光水色的美,晴天阳光明媚、波光粼粼,雨天气宇纷飞,山色朦胧,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样的美妙,各具情态,诗人写得具体,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性,所以后来有人再评说,说从古到今多少描写西湖的诗,全被这两句给包含进去了,可见这两句写得是多么的美。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读这两句吧! 生齐读。 相机点评:这两句要读得美,就要读得慢,要有停顿,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尤其是“晴方好,雨亦奇”要读得重一些,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诗之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精练的14个字让我们欣赏到西湖极致的美,就请大家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再读读这两句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谁想来读读?(比赛读) 师引读:初上西湖,晴空万里,波光粼粼,在苏轼眼中显得那样美丽,于是不由得发出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南方的天总会下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濛雨亦奇——生齐读) 谁再来试试? (2)学习后两句: 师引:这样生动迷人的西湖,请你用上自己觉得最美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她的美? 引导生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西湖…… 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看来你们和诗人都有同感,那么诗人把西湖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了西子,也就是西施。 课件出示介绍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历代美女之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萝山苎萝村。苎萝山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为什么这样比喻? 生自由谈看法,通过西施和西湖的对比,体会西湖的美。 引导品味诗韵:诗人认为天地之间,人类最具有灵气,人类之中西施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诗人通过奇妙的想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西施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不管怎么打扮,都是那么美,而西湖的美也是如此,无论气候怎么样变化,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说它和西施一样,同样是天下的灵与美的极致,何况又经过或谈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喜欢西湖,赞美西湖的美。 学到这,你还觉得苏轼对于杭州,对于西湖的感情单单用一个 “喜爱”就能概括得了吗?该用什么词来描述会更准确? 生:热爱、崇尚。 师总结:是的,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正是要赞美西湖那自然的,不靠人功雕琢的美,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美的思想感情,诗之美,在于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这足见诗之伟大。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最是文化的魅力。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赞,从此西湖也被人们称作西子湖了。 指导朗读: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想象,一边在心中再细细地品味一下这两句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请生读。(请你为我们读读这两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相机点评:这两句中的“浓妆淡抹”要读得舒缓,“总相宜”的“总”要强调,把诗人对自然美的崇尚读出来。 3、在朗读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景物,把握住赞美的情感,通过重点词语,把体会到的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诗人对西湖的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配乐朗读全诗) 四、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过渡:这精练的28个字,在你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表达出来。 晴天时诗人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让我们欣赏一下西湖是不是和你想象中一样美丽。(课件播放录相)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我听到很多同学在欣赏时都不由的发出了赞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西湖的古诗? 2、老师这也有两首关于西湖的诗,让我们在他诗的魅力中再一次感受西湖之美。(课件出示诗歌) 生自由品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苏轼 [宋]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望湖楼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3、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4、除了西湖,你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古诗呢? 生自由汇报。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做一张有关“水”的诗词手抄报。或苏轼的诗词手抄报。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晴——方好 比西子——总相宜 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3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4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5【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 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 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