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 |
范文 |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 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尹艨艟骑倏舸泅溯仞江干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吴儿善泅者/数百 而旗尾/略不沾湿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则一舸无迹 随波而逝 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 通过翻译,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 六、研读 1、初步感知。齐读后,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 (2)具体分析课文。 第1段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 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 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小结: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2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第3段弄潮图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4段观潮图 问: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a)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b)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xxx; 倏尔黄烟四起xxx; 方其远出海门xxx; (c)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xxx;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xxx;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xxx;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xxx; 写“静”的句子是:xxx; 写“动”的句子是:xxx;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潮来前(境)水平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平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文做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而:既而渐近( ) 倏而黄烟四起( )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平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平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6【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 观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7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cáo)坦克(tǎntǎng) 笼罩(zàozhào)颤动(zhàn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若现漫天()地风平浪() 人声()沸水()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是按()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和()。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部编版《观潮》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