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习,积累经验。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 8:35 10:05 12:30)。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平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 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师: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观察图片,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生2: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注意:对钟面上显示时间的正确认读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你们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呀!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样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说一说你的答案和理由。 预设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踢球在做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个时间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生2:明明9:00做完作业,10:30要去看木偶剧,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剧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确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师:请大家验证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将时间和他所做的事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否合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别出示口算卡片:8+6= 7+9= 8+4= 20+15= 16+50= 2、说出口算步骤:20+(7+5)= 30+(5+5)= 3、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出示:27+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先算个位上的7加2等于9,再算20加9等于29.) 【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聪明的小猴子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它见我们都会算27加2,就把第2个加数“2”拿走了,换上了“5”,这道题就变成了27+5.你们还会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算一算这道题. 二、探索新知 1、自学尝试 学生自己摆小棒,探索27加5的计算方法. 2、小组交流操作情况 3、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配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1)先算7加5等于12.再算20加12等于32. (2)把5分成2和3,3加27等于30,30在加2等于32. (3)把27分成22和5,5加5等于10,22加10等于32. (4)从27起,1个1个地往上加,加到5是32. 4、比较 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学生随着叙述口算的步骤.(27加5,先把7和5相加得12,再把20和12相加得32.) 5、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出示:5+35= 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强调:无论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还是一位数加两位数,都要注意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做一做的第2题. 48+6= 8+63= 74+9=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口算:7+6= 9+5= 6+4= 27+6= 39+5= 6+54= 同桌对比口算,互相说一说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4、开放题 下面的□填几? 57+□=5□ 57+□=6□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2题和第3题. 2.15+5= 9+62= 75+7= 23+8= 3+47= 4+89= 3.一个加数是67,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4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在编口诀和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例题场景图。 认真观察一下,你能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重点引导学生讲清: 画面上有5只船,每只船上都坐了5个人。 二、 编写口诀 1. 根据大家了解到的信息,我们来填一填表格。 出示表格: 船的只数 人数 指导学生填一填。 1只船上坐5人, 2只船上坐几人?10人是怎样算出来的? 3只船呢?15人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说明: 让学生借助直观把船的只数和人数的变化联系起来,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积作好准备。] 2. 提问: 1只船上有5人,是几个5?(在表格上面板书: 1个5)那么2只船上的人数是几个几相加呢?3只船呢?(依次在表格上面板书: 2个5相加,3个5相加)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10 15 20 25 3. 根据几个5相加你会写出乘法算式吗?指名回答。 板书: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4. 提问: 看了这些乘法算式,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编写的是几的乘法口诀吗?(板书: 5的乘法口诀) 1个5是5,就可以编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板书: 一五得五)根据我们以前编口诀的经验,你会编一编5的其他几句乘法口诀吗?先想一想你会编哪一句,再来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口诀板书完整。 [说明: 运用学生已有的编口诀的经验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能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 5. 你会把这几句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吗? 先让学生各自轻轻地读一遍,再指名读。 6. 提问: 根据前面的学习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那老师出几道乘法题,请你选择合适的口诀来计算,好吗? 教师出示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来算,再贴在相应的口诀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 一句乘法口诀能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为什么五五二十五后面只有一道乘法算式呢? 7. 记口诀。 (1) 口诀是很有用的。你能把这些口诀都背出来吗? 指名背一背,再全班背一背。 (2) 你在读口诀、背口诀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发现: 下面的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5,上面的一句口诀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5。 (3) 现在同桌对口令,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5的乘法口诀都记牢了。 [说明: 以各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口诀中的规律,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三、 想想做做,巩固提高 1.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比一比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 2.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花坛里的花开得有点奇怪,你知道为什么54和45这两朵花开在一起吗? 四五二十这句口诀有什么用? 你会说出另外3个花坛要用的乘法口诀,并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吗? 3.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及时进行评点。 [说明: 利用校对的机会让学生对别人进行客观评价,既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 几只小兔在草地上尽情玩耍。天黑了,它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帮小兔吗?要求学生先连一连,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连。 四、 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学会了什么?你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吗? 口诀是我们共同努力编出来的,请小朋友把它们牢牢地记住。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2/5+1/5=3/8+5/8=7/9-4/9=1-1/3=4/6+5/6=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游戏激趣: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们都知道那些方向? 敬老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画面) 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红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但不认识路,只有一张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势挂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挂图,帮助他们找到所走的方向和路线。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完成说一说 请大家算一算谁家离敬老院远,谁家离敬老院近?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明回家要先向西走60米;现、再向南走20米;小刚向增走50米,再向东走30米。 二、问题探索 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图文:读懂题意,独立完成。 想一想自己确定游乐场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汇报交流。 设疑:如果在商场西20米处设停车场,用O标出,怎么确定位置?你还可以确定哪些物体(景物)用适当的`符号标出来,小组内说一说。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寻宝图,引导观察,自由说一说小动物的寻宝路线。 学生汇报。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小兔送信,请你们帮他算算,从出发到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小组内讨论:确定路线,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4题。 请你说一说回家的路线,要求运用四个方向准确地表述。 把大家说的路线制成一幅线路图。每小组指定一人说,其余同学共同完成图。 板书设计: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复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1)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油桶,需要多少材料,是求这个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练 习 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