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地理教案 |
范文 |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一、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亚洲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名称及其分布 2.亚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称 3.亚洲之最 (二)、重点: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三)、预习: 活动自学4—6页“地形和河流”部分内容。 1.读书上第4页图6.5 (1)用笔圈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 (2)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书第6页图6.7和6.8 说出亚洲地势东西方向变化和北美洲地势东西方向变化的不同点? 3、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亚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陆地最低点 (7)世界最大半岛 (8)世界最大群岛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 (二)典型例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2学习目标 1、知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我国与法国的对比,从法国的发展中找到我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难点 法国的地势特点。 法国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步骤 师生活动 复备 1、导课激情 2、自主学习 (由科代表组织本组成员根据学习提纲完成) 同学们你了解法国的哪些历史和文化?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法国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经济发展状况等。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材的活动练习和以下预习练习: 1.法国的轮廓有什么特点? 2.法国濒临的海,海湾,海峡以及陆地上的邻国? 3.通过图分析法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理纬度?看法过大部分属于那个纬度区? 4.找到法国的中央高原,巴黎盆地,阿尔卑斯山脉看法国的地势特征? 5.找到法国的重要的河流,塞纳河,卢瓦尔河,罗讷河。 6.法国的第一大城市巴黎,法国的最大的海港马赛,法国的第三大城市,法国的纺织工业中心里昂。 法国的轮廓象正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临陆地。法国的南部面临地中海,西边临比斯开湾,背面临拉芒什海峡,陆地上的邻国众多,例如: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西班牙。中央高原位于法国的南部,巴黎盆地位于法国的西北部,从地形分布上和分层社色图中可以看出法国的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根据课前预习,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法国。 1、在图3—27上找到法国,看看其国土轮廓有什么特点。 2、读出法国最北端和最南端大致的度数。 步骤 师生活动 复备 3、激情互动 4、魅力精讲 5、拓展应用 6、生成创新 法国的塞纳河从东南流向西北,注入拉芒什海峡,巴黎,里昂,马赛三个城市的共同的地理位置特点是沿河分布或者沿海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两个段落看一下法国的主要的气候类型以及分布状况,法国大西洋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此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40-60度大陆的西岸,冬无严寒,下无酷暑,降水均匀,基本上没有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力,法国的地形平坦,平原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北部的巴黎盆地成为法国的小麦的主要产区,法国也成为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法国的农业生产还具有便利的灌溉条件,河流汇总多,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这些都能通过学生的知识扩展得到。 法国的另外一种气候――地中海气候,教材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地中海气候类型,地中海的沿岸地区,夏季气温高,降水少,植物生长旺盛。在此有必要让学生再次记忆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在了解气候类型的基础上再看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种植,可以给学生出示几幅图片,进而了解法国的葡萄酒。 法国的资源丰富,煤铁储藏量大,汽车飞机制造让学生了解,法国的核电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法国的旅游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了解法国的旅游资源。 法国法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找出巴黎盆地和中央高原,归纳法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找出法国的气候类型,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介绍法国的旅游业 7、课堂检测 法国的轮廓形状—— 法国的气候——和————哥具有什么特点? 法国的首都————坐落在————河畔。 法国的地势特点—— 法国有那些旅游资源? 从什么地方反映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河旅游大国?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4学习目标: 1.能够看图说出亚洲的地理位置 2.能够说出不同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并说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点。 学习重难点:亚洲的地理位置。 知识链接:世界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 导入:播放中东的战争新闻,请问中东在什么地方?——亚洲。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 自主预习: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 2、亚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亚洲的海陆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经度范围: 4,、亚洲的纬度范围: 合作探究:读课本P3图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预习:阅读P4-5,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的大洲。亚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广,距离最长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 合作探究 1、读图6.6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 2、大致认识亚洲的一些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亚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分别为。达标测验: 1、下列关于亚洲的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B、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C、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 D、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峡或运河,不是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白令海峡B、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D、马六甲海峡 3、2011年3月24日,缅甸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缅甸位于亚洲的哪个区域?() A、东亚B、南亚C、东南亚D、西亚 4、与亚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邻的大洲分别为() A、欧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大洋洲 5、中国位于() A、东亚B、东南亚C、南亚D、西亚 教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5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我国与法国的对比,从法国找到我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法国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CAI课件等,建立空间概念。 2、设置恰当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 3、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明确目标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闻名于世的是哪个国家吗?该国还有许多著名的艺术景观,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更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经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 二、小组学习,体验目标 学习任务(一)西欧大国 1、法国的地理位置、轮廓。 2、法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3、法国的气候。 4、法国的工农业。 学习任务(二)便利的交通 1、法国交通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任务(三)文化与旅游 1、法国有哪些旅游景点? 五、基础测试,检测目标 1.法国境内主要的地形是() A.山地、丘陵B.平原、丘陵 C.平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是() A.法国B.俄罗斯C.德国D.英国 3.法国发电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A.水电B.火电C.核电D.地热发电 4.读法国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势高低。 (2)法国小麦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区,这 里属于气候。葡萄主要产区是, 这里主要属于气候。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海峡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为什么法国葡萄酒行销世界各地? 【板书设计】 第四节法国 一、欧洲经济大国 1.概况: 面积、人口、首都、地势地形 2.气候与农业 ①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 ②葡萄酒畅销世界 3.工业发达,核电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 2.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法国优越的自然环境进行展开,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法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讲述法国经济时,重点突出了其工农业都很发达这一特点,并强调了农业与自然条件关系、工业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在讲述首都巴黎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讲讲对巴黎有哪些认识,然后再通过图片和影片的展示,来全面了解它在法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创造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也激发了对地理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地理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7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案例 [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 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 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 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的 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一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得的来源不同,尽情叙述,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环球航行,再谈谈感想,引导他们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确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认为是错的,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有时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地球的大小。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老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8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9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0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整体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2.初步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与途径,让他们了解学习地理并不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就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进而发展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3.认识到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地图各要素的判读与使用。能够完成要素齐全的学校平面简图。 4.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单元重难点一览 单元学情分析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七年级学生的感受和知识积累中,已经积淀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为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储备。特别是相关学科知识的提升,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对过去的探求和未来的关注更为主动,地理课程在初中单独设立便自然而又必要了。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的感受往往是以众多的、饶有兴趣的、缺乏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他们能够说出许多连老师也未听说过的奇闻趣事,却很少关注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也就是说,他们的地理知识,起于兴趣,仍止于兴趣,这正是地理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师的价值所在:将学生的兴趣导向对规律的探求,在规律的探求和应用中,激发更高的兴趣。 单元教学建议 本章是初中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课,此时学生对本学科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很高的期望值,如果此时我们能够满足这种好奇,达到学生对学科的高期望,将对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务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以生动、有趣的内容,活泼、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变好奇为探究,化期望为参与。 学生大脑中存在的疑问本身就千奇百怪,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如果能很好的利用,便可化疑问为资源、化想象为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说出自己的疑问,为教学创造和谐却又充满问题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建议多为学生创造说和做的机会,将课本提供的内容作为学生发散思维的线索,使其畅所欲言,感受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和重要价值。 单元课时分配 本章内容共包含两节,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2课时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第2-5页。 本节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开的地理志米、 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完成活动要求,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材料理解社会生产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联系实际列举出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现象。通过仿照举例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生产的原因。列举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由此而形成的不同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白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 教学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本节内容不需要强记,只需大致了解, 关键是让学生通过事例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建议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师生间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给学生提供一些搜集地理资料的途径,如图书馆、网络教室等。2.将学生分组,以便课堂活动。 3.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与课堂活动有关的图片。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老师布置的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地理图片。 教学步骤 本节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1.导入新课。 2.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列举与生活、生产建设以及风土人情相关的地理知识。 学生活动1.激发学生求知欲。 2.思考问题,并出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提出问题。3.通过事例亲身感受地理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节总结 地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地理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二、地理与日常生活三、地理与生产建设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调查住家附近的商场是如何选址的,归纳其选址所考虑到的因素。将调查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2.家里都有产自哪里的工业日用品和农产品?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从以下活动中找出与地理知识不相关的活动()A外出旅游B观看天象、星座C修路、架桥D去医院查体 2.与草原关系不密切的活动是()A乳制品生产B放牧C生产皮毛产品D建核电站 3.地理学可以直接指导人们()A解决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B编制电脑程序C用法律保护自己D观看足球比赛 个性练习设计 1.新疆有句俗语:“早穿棉,午穿纱”。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煤是深埋在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质演化而成的。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却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你能解释原因吗?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对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强求学生掌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地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愿意主动接触地理知识,形成探索地理的观念。 补充资料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1(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2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重点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形容一个人博学,通常都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其实,天文和地理都属于现在地理学的范畴。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地理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这些相信都是同学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从这里入手。 板书: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提出问题: 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 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教案: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书p2图片: Ⅰ 从图上看到什么? 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Ⅱ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Ⅲ 教师对各组的回答进行教案并说明这四幅图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详解,逐步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地理的关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 教师讲述: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人类正是通过逐步的积累这些关系,从而形成地理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天文知识、地表的形态、天气、气候、人口分布等等方面,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 好像一些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便能够充分说明我们生产和生活都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地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学地理,就是要学会这些规律,让它们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提问: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和奥秘是我们目前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的,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以后我们要逐步要研究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问题就连老师现在也搞不懂。而我们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形成一个地理的观念,学好地理需要有一个“地理的头脑”,面对我们身边的问题,都会用地理的方法去“想”问题。 看p3巴比伦介绍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看p3“姑姑的故事”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教案: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4“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 让学生谈谈想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 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用综合眼光,综合地分析问题。 板书: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4标出地话: 提问:说一下对这句话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概括,社会地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地生活、生产方式 板书: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教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地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地理,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利用地理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遵从客观的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前言和同学们谈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5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平原地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近邻 >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3、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4、居民 ⑴、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⑵、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6第三节地图 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甲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丙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甲点在乙点的正北方向,丙点在乙点的正东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P19“C图-a”,谁发现了这张图与“C图-c”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4、5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断:汽车沿什么方向行驶? 黑板画板图: 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 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假如图中B、C两点的实地距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 图2的西北方向。 提醒学生: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C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2厘米2厘米即:1:90千米9000000厘米实地距离 板书:3、一般定向法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学生:1)可用指南针 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提问: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 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课后小结: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观测校园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七年级地理教案15篇17一、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界线。 2.亚洲的位置特点 (二)、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 (三)、预习: 活动自学2—3页“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内容。 1,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2)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维度范围; (3)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4,通常,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读图6.4,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位于哪一个地区?这一地区中有哪些国家? (2)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 (二)典型例题: 1、亚洲东临_________洋,南临_______洋,北临_______洋. 2、人们通常按,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中国位于_________地区. 3、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从南北半球看 ,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亚洲东北以_______与北美洲为界,东南与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与欧洲为界,西南以__________与非洲为界。 5、亚洲面积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归纳总结:学生谈收获 (四)学效检测: 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是() A南极洲B非洲 C大洋洲D亚洲 2.亚洲绝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时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区,中国地处哪个地区:() A南亚B北亚C东亚D西亚 教后反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