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
范文 |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6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4、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从不同位置正确观察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玩具汽车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故事书吗?那你们一定知道很多侦探的故事啰!老师请你们今天也做一回侦探好吗? 2、出示挂图,请学生找出你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学生汇报后) 3、导入课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侦探,必须要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怎样进行观察呢?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物,掌握新知。 1、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上的小汽车。 2、引导学生说说(小组内)你看到的小汽车的部位。 3、操作: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部位画出来。 4、展示一组学生画出的图形,指名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画的。 5、置疑:他们画得都是汽车,可为什么画得各不相同呢?除了我们刚刚从前、后、左、右去观察汽车外,你还想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汇报、点评) 6、拓展延伸:请小组长把水杯拿出来放在车头的前边,小组内互说水杯和汽车的位置关系,请一组学生汇报。 8: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投影显示67页例1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 2、课件演示:“侦探训练营”闯关活动。 四、全课: 这结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学习小组表现的最好? 五、课后建议: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家里的物品,说给爸爸妈妈听,你看到的是哪一部份?老师相信你一定说得非常好!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动力。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0.3×0.2的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计算小数乘法,再次设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积是一位小数,有的积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设疑: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探索,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习题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以闯关形式出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题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使全体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市政府修建了一个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的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街心广场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引导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长方形) 2.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计算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汇报)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6.汇报结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转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3×2=6(米2) 7.引导:看一看这两个长方形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由30米到3米,缩小到原来的; (2)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由20米到2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生:面积从600平方米到6平方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用上面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巧妙地设疑,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加减法,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愤宽松、活跃。在计算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创新思维。 探究活动 帮小白兔回家 游戏目的 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游戏准备 1.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8座小房子,在窗口处分别写上算式:“11-9”、“12-9”…“18-9”. 2.制作8只小白兔,小白兔身上分别写上:2,3,4,…,9(如下图). 游戏过程 1.将房子和小白兔分别悬挂在黑板两侧(顺序打乱).每个学生手中都拿着一套数字卡片(2~9). 2.教师任指一座小房子问:这是谁(哪个小白兔)的房子?学生想好答案后,举起手中相应的卡片.然后教师将写有相应得数的小白兔和小房子配在一起,直到全部搭配好为止. 教案示例 买铅笔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用具 学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过生日时最喜欢吃什么?明明也喜欢吃蛋糕.今天, 咱们就和我们的好朋友“明明”一起切蛋糕. 1.出示图片:蛋糕1 2.思考:左边有一整块,右边有一小块,明明说他吃半块就能够吃饱,可以怎样切呢? (1)把整块蛋糕切成两半拿走半块; (2)把整块蛋糕切成四份,拿一份和另外的一小份组成半块.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谈话:明明看到你们的口算算得这么棒,想请全班同学参加他的生日宴会!请同学们看看这块蛋糕上还缺少点儿什么? 4.出示图片:蛋糕2 教师提问:明明今年9岁了,需要几根蜡烛?商店里有多少根蜡烛呢? 5.出示图片:蜡烛 教师提问:商店里有14根蜡烛,买走9根,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4-9 教师提问:明明还要再买9个气球布置房间,商店里又有多少个气球呢? 6.出示图片:气球 教师提问:商店里有17 个气球,买走9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9 二、算法多样化. (一)学习“14-9”的`口算方法. 1.教师提问:“14-9”等于几,可以怎样算? 2.学生反馈 (1)方法一:因为9+5=14,所以14-9=5 教师板书:9+( )=14 教师小结:你是用加法来算的,这是一个好方法. (2)方法二:先用10-9得1,再用1+4=5 教师板书:10-9=1 1+4=5 教师小结:你是把14分成了10和4,先用10-9得1,也好算,也是个好方法. (3)方法三:14先减4,再减5. 教师板书:14-4=10 10-5=5 教师小结:你是把9分成4和5,先减4,再减5,真是个好方法! (4)方法四:14先减10,再加1. 教师板书:14-10=4 4+1=5 3.小结 方法一:是用加法来想; 方法二:是把14分成10和4,先用10来减; 方法三:是把9分成4和5,先减4再减5; 方法四:是9离10近,先减10,再加1. (二)学习“17-9”的口算方法. 1.教师谈话 你们能用这么多方法算出14-9=5,想的真好.能用这些方法算算17-9吗? 2.小组交流 17-9可以怎么想呢?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哪个小组想的又好,说的又清楚!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反馈 5.揭示课题 14-9、17-9这两道题大家已经学会,这实际上已经研究了十几减9的方法了. 教师板书:十几减9 6.编题练习 除了14-9、17-9这两道题,你还能再编出几道十几减9的题吗? 三、游戏:贴气球. 1.讲明游戏规则,帮助欢乐球找到家. 明明把这9个欢乐球都买回来了.他还准备了许多欢乐球想请同学们一起布置房间.每个欢乐球的算式上都有一个算式,请你们把欢乐球贴到相应的大气球下面,得数是2的贴这儿!(在大气球上面贴数字“2”)这是贴3的、贴4的……9的. 2.小组活动 欢乐球就在你们桌上的信封里,希望你们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大家看,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和明明一起过了一个多么愉快的生日呀! 教案点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通过创设“过生日”的问题情景,激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技能目标: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 生: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好,你来,你。(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打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生操作,师巡视) 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才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 三、巩固米的认识。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完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现在同学们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师:好,手别动,松开绳子,看好了1米有多长?放手,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手放下。 (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站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 抽4位学生。 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距离最接近1米。 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 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 想一想如果离我一米远的距离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形) 师:刚才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距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生齐读)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师:想出了这么多,真善于动脑。 四、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领生观察,认读刻度。 (1)0、10、20100cm 100cm(1米)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出示:030cm042cm20xxcm 五、课间休息。(小故事)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 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较合适了。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 六、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2、3米=()厘米 5米+6米=()米 800厘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七、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课标内容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0的组合和分成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用具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贴,并且用1,2,3标出)8,9。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在贴上一个苹果,它是多少?是怎样表示的?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三,练习巩固。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师:看,小老鼠正拿着1块大骨头引机灵狗上楼梯,总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第2级,还有几级?.......你能用数学表示吗?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 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 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二、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出示主题图),这些孩子把教室布置得多漂亮呀,他们都是用什么布置的?在漂亮的彩旗、灯笼、小花中还藏着数学秘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发现的秘密说给同桌同学听。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刻,在此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观察,同桌交流 3、发现规律,汇报: 那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1)彩旗:一黄一红 ①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 ②谁和他发现的一样,再说说。 老师把你看到的贴出来,一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问:下边贴什么?贴个蓝的行吗?为什么?接着说下去,一黄一红,一黄一红……评价:他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③把老师贴出的一齐说说,师打节拍生读。 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是这样)问:哪样?什么意思?总是这样,就是重复。 ⑤追问:谁在重复?老师圈圈,画竖虚线,用手指黑板,一组一组出现,就是重复。 师小结:彩旗是按照一黄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你们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谁来完整的说说彩旗是按什么重复排列的。 (训练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完整的话语) (2)灯笼、小花方法同彩旗教学方法一样。(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灯笼是按照一紫一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后面两个呢?小花是按照一绿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问:中间两个呢?指一组生接着往后排。 注意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达出灯笼、小花的规律。 (3)小朋友队伍:看,这些孩子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练习舞蹈呢!你从小朋友的队伍里发现了什么秘密?(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呢?(一女一男) 小结: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刚才,通过观察,你们不但从彩旗、灯笼、小花中找到了他们颜色上的排列规律,从小朋友的队伍中找到了性别的排列规律。 (4)不同颜色数量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 你觉得有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色的灯笼? (5)形状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 (6) 观察比较,这两组图形都有规律,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颜色的变化,还要注意到形状的变化,甚至还要注意数量的变化。 4.那再和前面的小花、彩旗、灯笼比一比,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看起来,规律不是单一的,同一形状,不同颜色重复排列有规律,不同颜色,数量不同重复排列也有规律,同一颜色,形状不同,数量也不同重复排列还有规律,那我们就说,只要不断重复排列就有规律。 三、操作中创造规律 1.接下来,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创造出新的规律。 听清要求: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出更新的一组规律。我们看看谁摆出的规律又漂亮又与众不同。 2.同时指名到黑板上摆规律。 汇报展示: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四、练习中巩固规律 导语:你们能够创造出这么美的规律,下面快来判断判断。 1.判断,这是不是有规律的排列? 讨论、交流 评价:你们可真会交流。 2.快想一想,这三组图形如果每组按规律排下去,哪组第6个是红色的? 学生猜,老师问: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或问为什么?) 五、作业中运用规律 看书88页例1我们讲过了,例2说一说,89页例3和下边的做一做涂色。 六、生活中欣赏规律 1.我们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很多,谁能说说?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习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1.2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50.481.2510.3 个别学生口答。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24% 1.4====140% 0.123===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27÷100=0.27 135%==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教学例3 (1)出示例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2)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80%== (4)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5)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5、教学例4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十九第1、2题。 2、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编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尝试、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想像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系系相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1.3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直尺割裂图。 3.跳远起点条及终点位置标志条,一把长米尺。 4.数字卡片,磁性黑板(用来完成练习四第2题)。 5.鱼缸图投影片(用来完成练习四第1题)。 6.1~5的数字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为写0做准备)。 教学设计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为什么有这引进变化?(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描述三个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行。 揭谜底,教学第一种含义 导语: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数数看。 1.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学生用2表示,举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学生用1表示,举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没有表示没有的卡片,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有的学生领悟到什么,举起课前让准备的'空白卡片。 揭示课题: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 板书:0的认识。板书0并领读。 2.发散思维,充分想象。 老师竖起2根手指,让学生说是几(学生读1);再竖起1根手指,学生说是几(学生读2)。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学生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老师握起拳头,我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我指头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 学生充分联想,利用藏起桌上的物品、书包里的书、口袋里东西等等方式来表示0。 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0在1的前面。) 师: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学生从前往后读 0~5,体会数越大离0越远)。 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大。 让学生试比较三角板和黑板擦的长度,让学生看到两面三刀样东西的一端都对齐0起点,三角板的另一端对齐5,黑板擦的另一端对齐2,说明三角板的长边长,黑板擦的长边短。 教师强调:量东西长度时,0就是起点。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起点0。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起点。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用长米尺示范性地量,说出大概远近,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事先在教育前面地上贴上0起点纸条。) a。指名请学生到教室前面从老师设好的0起点起跳,比赛跳远。 b。说说怎么比才公平。 c。说说课后比赛跳远时,也要注意什么。 (一听说比赛跳远,学生立即兴趣大境,而且主动当起了小裁判,从0起点起跳的规则也深入人心。) [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跳远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趣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工具性。] 教学书写0 教师:学习了0的这么多作用,我们应该掌握好0,写好0。 a。说说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0,注意什么。(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长圆圆、要圆滑,没有棱角) b。教师边总结边示范写0。 学生跟教师书写。然后全班同学在书上第29页描写0,请两面三刀位同学上小黑板描写,全班同学评价公有缺点。(学生提出的优缺点比老师想的要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说法,但也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 a。学生依次数出每信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b。学生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整洁规范。 2.练习四的第2题。 a。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写有0~5的数字卡片。 b。排好顺序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 c。有不同排列顺序的组都可以上台展示,鼓励不同的排法。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未尽。 本节教学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以动促思。教师向学生多方面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口答: 1、24是50的几分之几? 2、13厘米是43厘米的几分之几? 3、10千克是45千克的.几分之几? 提问: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怎样求? 每个题中的单位1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审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2)掌握什么是达标率. (3)怎样求达标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疑难。 3、学生逐步汇报。 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100% 120/160×100% =0.75×100% =75% 学生自学85页教学内容,了解发芽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提问: 什么叫发芽率?(发芽率是求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这三种.种子哪种.种子的发芽率高?(大蒜发芽率高。) 让学生感知发芽对农民伯伯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三)其它百分率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了解: 出勤率=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成活率=成活棵树/种植棵树×100% 命中率=命中球数/投球总数×100% 岀粉率=面粉重量/小麦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花生的重量×100%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二十的1至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2、从达标率到出油率,拓宽知识面。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1、喝过可乐吗?知道可乐的来历吗? 2、今天我们带来了一组饮料,一种是苹果汁、一种是蜜糖水,来配一种饮料。 出示配制表。并要求:不要太贪,配起来之后不要喝完,每个人品一点,再留下一点样品,作好记录。(板书:配 记 品) 学生小组工具:苹果汁、蜜糖水、量杯、配制表、纸杯若干。 饮料配制记录表 类型 数量 品评 第一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味道最好的是第 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第二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第三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请代表向大家推荐自己配的饮料 师记录: 苹果汁 蜜糖水 (1)20ml 20 (2)30ml 20 (3)20ml 10ml (4)30 30 (5)30 30 (6)30 30 ——看来30:30还是最受欢迎的 (7)30 20 选一个研究一下: 用质量代表苹果汁,用水量代表蜜糖水 按20、10的配法,总量是30。如果要配60的话,怎么配? (我认为总共是3份,质量占2份,水量占1份。现在是6份,一个占4份,一个占2份,实质还是2份1份) (两个30合为一个60) 要配90的话,怎么配呢? 假如要配少一点,配15的话,怎么配? 假如要生产的话,怎么告诉厂家配制的方法? 生1:告诉他,如果水是1,汁是2。 生2:告诉他,汁是水的2倍。 生3:告诉他,汁与水的比是2:1 生4:告诉他,水占汁的1/2 生5:告诉他,汁的量比水的量多1倍。 生6:水量是汁的百分之五十。(板书到生4边) 生7:水量比汁的量少一倍 生8:汁是总量的2/3。水是总量的1/3。 师:汁的量是水量的2倍,你怎么看出来的? …… 师:都在变,就是倍数关系没变 再问:2/3、1/2是怎么来的? 再问:汁量和水量的比是2:1,是什么意思? 汁量是2份,水量就是1份。 你能不能解释一下,具体怎么变? 把10看作1份,20就是2份。……………… 60和40的配法是不是按刚刚的方法配的?为什么? 变的过程中关系不能变。 那么60和40按生3的写法就是几比几啊? 3:2 怎么想的? 把这些叫配方。 2比1通常写成2:1,这个号和冒号不一样,叫比号。前面叫前项,后面叫后项。 比可以用多种写法写,可以写成2/1。指着说各项。 写3:2,再改写,再说各项。 把自己配方写成几比几。再按这个配方去配。 走出自己的位置,去品尝一下其它组的饮料,猜猜他们的苹果汁与蜜糖水的量的比是几比几? 了解生活中的比 出示(有图): (1)桌子与椅子的数量比是1:4 (2)婴儿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 (3)这种棉麻混纺布中棉与麻的.重量比是1:4 选一个比向同伴解释它的意思。 (1)生用倍数关系、份数、分率去解释,师即时理出头绪,小结方法。 (2)假如婴儿的头长是…………厘米,身高多少厘米? 如果是4米呢?生疑,师指出不切合实际 再请一个学生上台,看看是不是1:4 又指出1:4不能随便用。 出示划船图: 看划船图你能写出哪些比? 1:6 1只船,6个人 1:1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1:1 1:1 西湖与船的比是1:1 1:2 划船的人与坐船的人的比1:2 4:6 划船浆的支数与人数 1:1 左右两边划船人的比 1:4 让同学猜一猜 1 船与船浆的关系 船与坐船人的比 所写学生揭示答案 在生活中有哪些(比如衣食住行、家里、学校里……)地方有比? 手与头 2:1 衣与裤 1:1 砌房时水与泥土 1:2 爸爸与妈妈 1:1 手与脚 1:1 师引:黑板长与宽的比大概是多少?(2:1、3:2) 倒底哪个对,量一量看。 拉一学生,你们看我和这个同学体重的比是多少? (3:1、4:1、) 哪个对呢?我是60千克,生是25千克,几比几? 晚上睡觉时,床和我的比是1:1 …… 生活中的比是无所不在的。 出示:我国有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记载了各种器物铸造的器物—— 火药 ——配制黑色火药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它们重量的比是15:2:3。 看看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 板书:生活中的比 有什么感受。 (好几个学生提到比例,师问:你们头脑中的比例到底是什么意思?指出生活中的比例和数学中的比例不一样) 还想了解些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 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100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个桃子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 ⊙探究新知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②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 (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把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0÷3=0。 (3)问题拓展。 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师:这3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 (2)估一估,分一分。 ①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 ②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交流。 ①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 ②全班交流。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方法一 口算。 300÷3=100,0÷3=0,6÷3=2,100+0+2=102。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