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范文 |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教学目标 认识正多边形,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美,利用拼图挖掘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童话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你们发现了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关于这些图形你们知道什么小秘密吗?” 生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探究二 师:“大家说的真好,现在一位神秘嘉宾到来了。你们认识吗?” 录像:魔毯 师:“这位朋友从印度远道而来,让我们靠近好好认识以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毯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边形,有五边形。” 师:“:这下我们的图形小伙伴都到齐了,请为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①:“按边分,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②:“按边的特点分,分为每条边长度相同,每条边长度不相同的。” 师:“这些图形,如果它们每条边长度相同,他们分别叫做正多边形。”如:五边形的五条边相等称正五边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 师:“这些正多边形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小朋友动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师:“通过工作表,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生:“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根数和边的根数一样。” 探究三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美不美?老师找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紧接着出现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组合图形。 师:“看,这是小丁丁为新家厨房间设计的新地转,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 师:“小朋友,在用两种不同的图形拼地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不同的图形边的长度要一致。” 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创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张画,也可以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同的图形拼一张图。最后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评选!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今天你们又学习了哪些新本领? ⑴每条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⑵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条数和边的条数一样。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76、77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师: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条形统计图。出示P、126统计图 2、问:你有什么想法?(作用、制作方法、和统计表的区别) 3、认识统计图 (1)让学生看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的情况都是学生转圈的情况,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板书(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标题、制图日期……)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生:数量的多少。 师:(画出竖轴)垂直射线也可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人数。 师:(画出X轴)水平射线也可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统计的项目。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师:这样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更清楚、更形象、更容易比较大小。 小结: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条形统计图?它们的Y轴表示什么?X轴表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还有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可以怎样设计?(讨论后再回答) 三、自主练习 四、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2、这些知识和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观察对比、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0.6○2.2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帅板书:商X除数二被乘数 商X除数+余数二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帅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帅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 — 2 = 98 984-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的练习十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习,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书上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习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84÷2=42320÷8=40680÷20=340 60÷6=104000÷2=200070×8=560 八、课后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学习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学习难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9÷3 5×3 20×4 80÷2 400÷2 30÷3 2、计算并且验算 56÷4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展示 三年级(1)、(2)两个班共捐书256本,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 (1)齐读题目,并指名说已知条件与问题。 (2)、要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应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256÷2) (3)教学用竖式计算256÷2 ①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在本子上试算。 ②师指名板演并尝试说计算过程。 (4)、师生共同交流算法 ①除。用2个百除以2,商1一个百,1写在百位上 ②乘。用口诀“一二得二”算出商1个百乘除数2等于2个百,写在2个百的下面。 ③减。用2个百减去2个百等于0,后面还没除完,不写0。 ④查。检查余数0是否比除数小。 ⑤放。把被除数十位上的5放下来继续除 (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5)指名2-3名学生讲算法 (6)、师;这样计算正确吗?请你在练习本上验算一下。(指名板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7)、口答。 (二)、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①、②并验算。 432÷2 522÷3 (请二个同学板演并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小结计算方法。 (四)、出示课件(第二条信息与问题) 三年级5个班捐了857本书,那么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还余多少本? 1、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比较与前面几题的不同点。 3、师:算式857÷5=171……2,这个结果对吗?我们用前面的方法进行验算行不行?,大家来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交流汇报。 4、148×4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 要怎样才能等于被除数呢?(加上余数2)为什么? 5、师小结①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和除数的乘积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②没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在对除法验算时,一般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加上除数。) 6、口答。 (五)、练一练 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④并验算。 635÷3 生独立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后老师讲评。 (六)总结:大家通过学习知道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