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
范文 |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理性时代的到来,范文,知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是启蒙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大家在此基础上猜测一下,欧洲的哪个国家会首先产生启蒙运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同时英国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需要新的资产阶级的理论来指导革命。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会契约,但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首倡分权学说,主张君主立宪和社会契约。 2.其实启蒙运动在英国起源之后,迅速扩张到了法国并且在那里达到了高潮。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请同学们结合PPT上的材料,总结伏尔泰的主要思想有哪些?怎样理解其思想内涵? 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怎样理解起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孟德斯鸠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于它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违反了民意,人民有权推翻他,提倡社会契约论。卢梭是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启蒙运动很快又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德国的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认为人应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同学们结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课本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可以从思想解放和对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斗争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1)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对欧美其他国家: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4)对人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下节课一起分享。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2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3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3、意义: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会议"的召开(内容:清算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起义;意义:指明方向) (2)秋收起义进攻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开展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针:"八七会议"上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只作了解) 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表现: ①经济建设(作用); ②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进程: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何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地?),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遵义会议: (1)背景:党内"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时间、地点:1935年1月。 (3)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4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5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 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 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 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6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 (略) 七、练习巩固: 1、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2、布置作业:P39问。 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7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师用幻灯和投影展示画面,通过提示画面细节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思考,使单纯的学习和欣赏带有研究性质。学生在看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种奇异有趣的设想,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的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奇思妙想应持鼓励的态度。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故事的介绍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 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 可以针对作品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如阎立本《步辇图》,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并注意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教师在对画面内容进行讲解时,除画面本身的故事情节和形式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性别等多种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面对有限的视觉信息时,能尽可能开阔地扩展自己的想像,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分析《开国大典。在社会学鉴赏方面,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找来艾中信的一篇回忆文章。比较式鉴赏侧重于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 关于故宫的资料,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师也可以找来《圣经·撒母耳记上》中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处理的理解。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资本主义扩张的脉络: 16—18世纪中叶:殖民扩张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展开,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和殖民征服者军队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地区,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影响: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列强瓜分世界 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特点: ①范围: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 ②程度:程度空前激烈。 ③焦点: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8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9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作用: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10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西晋灭亡后,中国陷入到分裂时期等相关内容。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政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小组代表回答: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加上统治者重视生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有哪些的门阀士族。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1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 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 (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 (2)国民 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3)国民 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12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之高中历史教案 13一、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书写教案时为了给后面的教学过程留足时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形成固定模板,这样就可以在考场上迅速下笔,具体模板如下: 二、教学重难点 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在考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考生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确定为过程类,简言之,不管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一般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进程、某次改革和王朝采取的措施或者某些人物的观点。 教学难点我们会设置为意义、影响或者本质类,因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 很多考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写教学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写,尤其要写那些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法、情境实践教学法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教案中写到的教学方法,范文,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予以落实。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考生在写教案的时候最头疼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考生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在思考怎样既能把教案写出来,又能帮助自己试讲或者说课。为此,我们将教学过程整理出思维导图便于大家理解。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们建议考生先将导入方式写上,如情境导入、经验导入等等,这样考官在看教案时会非常明了,接着,把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写上,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设计感,以防考生把教案写成教学实录。 (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们建议考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层次展开,一般情况下,历史知识的层次比较清晰,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在明确了知识点之后,每个知识点下面的书写就可以分为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三部分,我们以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家举个例子。 (三)小结作业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比较简单,考生不需要花过多笔墨去渲染,只需要写上你采用的小结方式和作业即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考生在写教案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项,我们要在这里给大家强调,教案中板书设计出彩了,你的试讲会更游刃有余。大家不要采取特别老套的提纲式板书,如果不能保证特别有新意,那么大家最好采用线索式板书,这样线索会更清晰,框架也更完整,我们以高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给大家举例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