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琵琶行》教案 |
范文 | 关于《琵琶行》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琵琶行》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叙述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分析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 教学方法: 自读、朗读、点拨、研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师板书:《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读小序 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三、分析内容 1、作者创作《琵琶行》的由来。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因为文中说“京都声”,这是作者喜欢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足了她。另一个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情绪。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安慰彼此的情绪。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情绪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琵琶女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赞赏。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应,“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情绪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 共鸣 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人”的叙说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师板书:琵琶女 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始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高超,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既然我们说“沦落”,那身世前后肯定会形成对比,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没落,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后形成了怎样的对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爱——冷落 年少——商人 欢乐——孤独 请同学们一起读相关诗句,体会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师板书:青衫男 这个语言具有网络风格,但在这里并不是戏谑诗人的说法,而是设想诗人现在并不会把自己作为一名官吏,而是作为一个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运的沦落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 如:辞别帝京,谪居九江,卧病浔阳,住地阴湿,风景单调,孤苦伶仃。 同样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对比: 帝京——浔阳 健康——卧病 繁华——偏僻 丝竹——村笛 酬酢——独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 以上就是沦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运,但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体受到了损伤;欢乐的往事都变成了郁闷和孤独;当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失去了位置。 那么两个人内心的郁结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讲,现在身世获得共鸣的同病相怜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独。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诗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为什么对琵琶女这样钟情呢?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呢?因为琵琶女明显地在抱怨自己独守空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落差而遗憾。诗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孤独。他处处流露出的是浔阳城环境的艰苦,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注重的是精神快乐。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独。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还是为了诉说身世沦落的悲苦,渴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独。 教师板书:精神孤独 3、揣测音乐的情绪流露 以上是诗人的心声,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诗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样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音乐,就是琵琶声。那诗人能理解她的琵琶声吗?能。依据是为她写歌词,而且在诗中对她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那么诗人听了几次琵琶女的弹奏?两次。两次的感受相同吗?不同。第一次听后“叹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来讲,第二次音乐对他的触动最大。那他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是第几次听到的情形?第一次。为什么不写第二次的情形?也许是因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许并不会比偷偷掉泪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描绘琵琶女弹奏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这时候回忆音乐的时候,已经带有了情绪的共鸣。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揣测诗人在描写音乐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思考:你能从琵琶女的音乐中听出她的身世吗?或者诗人自己的身世从音乐中可以得到印证吗?如果没有听出来,那你听出了什么?如果听出来了,那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琵琶行》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 《琵琶行》教案 篇4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辅助: 幻灯片 开课时间: 20xx年3月 开课班级: 高三(6)班 教学过程: 1. 导入 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 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 分析:中学语文在线 ① 教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 三次:岸上闻曲 船上听曲 船上再听曲 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 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 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应? 作者为什么要叹息? 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 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 齐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 卧病 地僻 心苦 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 齐读第五节,思考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⑤ 你怎么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句的情感内涵?(讨论进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强调本诗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听了不禁潸然泪下。一千多年后,一篇《琵琶行》,我们读了唏嘘不已。人生的沉浮谁能主宰?只可叹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请同学们再读2、3两节,找出最能打动你情感的语句,并说出你的体会。 教师预计学生可能交流的语句: l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曾经年轻貌美,才艺出众,却不知年长色衰后竟有那样凄凉的人生! l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l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回想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风光无限,有豪华奢侈的纵酒放歌,有醉生梦死挥霍光阴,和今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年长色衰,无奈委身于重利轻离的商人,所托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独守空船 看江水冰凉,明月无情,这时刻是何滋味?以景衬情。 l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 “忽梦”实非偶然。内心时刻被巨大的沦落感侵蚀着,那一道道纵横的泪痕实在是无人倾诉而无奈时的一种情感释放呀!白日的痛苦谁都不愿带到梦里。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梦也痛苦,然则何时而乐也? l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贬谪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兼济之志,后期则独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连阴雨,雪上加霜。 耳不闻雅乐,眼不见令人赏心悦目之景,见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这样的感伤之景,听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从中来的杜鹃声和猿哀鸣,怎能不时时被贬谪之意包围?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良辰美景无人同赏,一人独饮用孤独寂寞酿制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与“丝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显然有寓意,流露对贬官的怨言。 l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兴奋、激动中看出对丝竹之声的饥渴,这实在是贬谪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评价学生的发言,以一副教师自创对联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上联:琵琶女奏琵琶曲,弹者有心,听者有意 下联:白居易叹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凄凉 横批:同是天涯沦落人 4. 小结本课重点,布置作业,结束此课。 《琵琶行》教案 篇5.教案示例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1、 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 《琵琶行》教案 篇6一、导课:复习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较阅读: 1、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 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2、刘鹗《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3、陈风同学《永远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饮,清凉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气,绕梁三日不绝;像浓浓的烈酒,嚣张狂野;像情人手中接过的牛奶,温馨柔和;像刚泡开的浓茶,沁人心脾。这,就是去年韩国超人气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业: 1、通过互联网,课外阅读刘鄂《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体会音乐描写。 2、听李娜《青藏高原》音乐,写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琵琶行》教案 篇7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习: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三、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案 篇8《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教案 篇9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