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按顺序 天下奇观潮来时抓特点 形白线城墙战马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靠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是一种怎样的奇妙现象吗?哪位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呢? (潮是大江大海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板书:潮) 师:一位曾经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2、听课文朗读,并思考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在听的时候注意: 他描绘的观潮是一种怎样的景象(雄伟壮观)?你觉得文章写得美吗?美在哪儿? 听课文朗读,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二、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观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学生可回答前两个问题,质疑第三个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阅读全文,找出顺序,并能按照课文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三个情景是一样的吗?下面,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待了什么? (交待了时间、地点。) 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潮来之前景象和观潮人的场面、心情。) (相机板书: 笼罩烟雾 风平浪静) 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指名读第3自然段,要求: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⑴ 作者是按照远→稍近→近的顺序写的。 (板书:远→稍近→近) ⑵ 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⑶ 启发质疑: ① 远处时,大潮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② 稍近时,大潮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⑷ 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⑸ 理解后练习背诵: 指名学生读,其它学生边看课件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背诵3、4自然段。 4、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拔: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5、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赞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学生小组进行小导游练习。 【板书设计】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观潮 潮来时 稍近 拉长 变租 横贯江面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 板书: 观潮 2、提问: 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 (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 (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 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⑴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滚动。) 指导读好这句话。 ⑵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指导朗读。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⑴ 教师引入: 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 (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 (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⑶ 引读这段话。 (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⑷ 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 (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⑸ 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 (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1、教师启发: 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⑴ 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⑵ 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⑷ 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⑸ 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⑹ 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⑺ 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2、用投影出示一段话: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板书设计】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 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划──议──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流,教师从中点拔。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潮来时雄奇、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赏析佳句的能力。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A级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电视机、录相机、录像带、幻灯片。 【座位排列】 采用异质分组5~6人一组,成马蹄形。 注:A级生为优等生,B级生为中等生,C级生为学困生。 评价:优☆☆☆、良☆☆、及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抓中心句,导入新课: ⑴ 质疑: 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 (个体活动。) ⑵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2、播放“潮来时”的录相: 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静观中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全体参与。) 3、提问: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呢?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描写“潮来之时”的片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用“ ”画出描写“潮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潮形”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观潮人们情绪的词语。 学生采用“读──划──议──悟”的学习方法: 生边读课文边分别画出描写“潮声”、“潮形”及人们情绪变化的句子、词语。 (个体活动。) 2、分析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组内讨论交流,A级生带动C级生。 3、这部份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组际交流)达成学习情况: C级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B级生:能准确全面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A级生:能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及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能较清楚地说明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是以声、形、观众情绪变化这三方面来写的。 (全班齐读,小组读,互评。) 4、师生共同评价给予激励。 5、指导朗读,赏析佳句出示幻灯片(描写声、形的句子): ⑴ 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⑵ 读描写“潮形” 的句子。 ⑶ 读“潮来之时”这部分。 ⑷ 让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学生在找、读、议中产生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 派代表汇报。 6、作者是依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潮来时”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潮来前”江面平静与“潮来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不同。 (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明。) (个体活动。)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写法(点拔、引导): ⑴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 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 2、回扣题目,强化写作方法: 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并能概括出“观”: 看、听、想、多种器官一同活动才叫“观”。 四、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配乐朗读,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3、写一篇“观潮”的导游词。(学生选做。) 4、用一、两段话描写你留心观察后的某一种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A级生。) 【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平静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钱塘江大潮 潮来之时 (天下奇观) 形: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白色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 余波汹涌 恢复平静 上涨两丈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本课时教学目标 】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观潮》第二课时。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观潮》第二课时》。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