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
范文 |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习。“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 (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利用素材,探索新知。 ㈠交流猜测 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可不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谈话: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谈话:请同学讨论和评价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引导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 ㈡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按照刚才第3小组的方法把它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操作,集体研究、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再次感受“化圆为方”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学生发现规律和获取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没有变,高也没有变。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课件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及时让学生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感受自己研究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2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 2、想一想,提问:什么叫做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 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可以归纳为: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想一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面积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那么,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二、新授: 叙:以上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叫做割补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自学。 演示并提问: (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因为: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为:v==sh 运用以上公式,完成练习题、 (注意:单位要统一,要认真审题,认真计算、) 动脑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已知如下条件,如何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s、高h→→体积v== (2)底面半径r、高h→→体积v== (3)底面直径d、高h→→体积v== (4)底面周长c、高h→→体积v== 强调:圆柱的体积v=sh=rh,在没有告诉底面积和高时,要先找底面半径和高,应用v=rh去计算。 三、巩固练习(填表) hvs=20平方分米 4分米 r=5厘米 10厘米 d=8分米 6分米 c=12、56米 2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回答得非常好,下去以后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作业设计:完成习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3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第十一册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案《第十一册圆柱的体积公开课》。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习题2.7 2.拓展练习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4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5、拓展练习 (1)、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5一、教学对象及学习内容特点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小学立体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学的长方体知识和将学的圆椎体知识的桥梁,其公式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V=Sh的延续。 二、教学目的: 学生能借助媒体提供的资源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能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学生能利用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方法:整个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已学过,因此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去学习,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电脑、课本、实物提供的资源协商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运用的主要手段、技术、材料:电脑网络、实物投影、圆柱体。 五、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点评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设疑引趣。 教师故事引入:圆柱形状的"转笔刀"和"浆糊笔"迎着朝阳高高兴兴上学了,走着走着,它们就为哪个体积大而争论起来,"转笔刀"很自信地说:"看我这么胖,肯定是我的体积大!""浆糊笔"很不服气地说:"我比你高多了,一定是我的体积大!"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了很久还没个结果。 提问:小组讨论寻找解决这两个圆柱体积大小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 2、小结归纳:解决圆柱的体积的方法:寻找一种方法,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求圆柱的体积。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也从宏观上得到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出人意料的回答,老师根据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概括规律 1、电脑提供学生探索资源: (1)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2、学生反馈自学内容,师生共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1、学生打开电脑"自能学习"中的"寻方法",有选择地看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从中找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公式的推导过程。 3、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4、师生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并完成例4内容。通过利用资源、自能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监控密切观察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如用课本的方法或用类比的方法,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三阶段:拓展公式,自能训练。 1、公式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底面积通常没有直接给出,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条件也能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呢? 2、教师小结:无论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还是底面周长,我们都必须根据V=Sh,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然后乘以高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 3、质疑 1、学生可根据已学的"圆的面积"公式导出。 (当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时V=∏r2h、当已知直径时V=∏(d÷2)2h、当已知周长时,先求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求圆柱体积。 2、判断。并说明原因 (1)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8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48立方厘米。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10米,它的体积是100平方米。 (3) 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求它的体积。 列式是:3.14×22×3 1、根据生活实际,当知道圆柱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不要停留在只会死记公式、生搬硬套的低层次上。并大力鼓励、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2、通过练习,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四阶段:反馈学习、应用提高。 1、提出练习要求:先做"巩固"练习,有余力的再做"提高"练习。 2、小结练习情况,及时表扬对而快的同学及小组 3、回应开头,解决"浆糊笔"和"转笔刀"争论的问题。学生在电脑上完成。 1、赛车游戏:看谁跑得快。 (1)圆柱的底面积是15平方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米。 (2)已知圆柱的高是20厘米,底面积100平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2.5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 )立方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提高练习。考你智慧:看谁攀得高。 (1)一个圆柱,它的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铁架,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问题,可通过师生交流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六、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1、提出要求,学生谈收获。 2、总结本节情况。 谈收获,并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谈收获,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七、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新课程标准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提倡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节课从学生身边学习用品"卷笔刀"和"浆糊笔"的入手,通过拟人的方式,由它们上学过程中引起的争论导出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在教学进程中安排好相关的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做、玩、想等方式,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还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探究型数学课,引入后,教师则大胆放手,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比较圆柱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由圆柱转变成已学过长方体的过程,在观察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后并加以记录。再将大家的记录结果对比、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转变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的发展,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在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思维更是得到发展与创新。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发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法: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直观演示 学 法:自学归纳法,小组交流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一)导学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2πr。 3.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4、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定向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15分) 1.阅读书25页。 2、看书回答: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为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3、小组展评交流结果。 (1)展评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展评题2。 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3)展评题3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4、公式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1、2题。 三、自主学习(5) 1、出示例6 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直径8厘米 高10厘米 这袋奶498毫升 2、尝试列式计算. 3、学生展示自学结果。 4、小结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先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四、质疑探究(2)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五、 小结检测 ( 13 分) (一)小结 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 (二)检测 1、把圆柱切开,可拼成一个( ),圆柱的体积等于近似长方体的( ),圆柱的底面积等于( ),圆柱的高等于( ),所以圆柱的体积=( )。 2.圆柱体的底面积3.14平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5、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75× 90=6750(立方厘米)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8/2) ×10=502.4(ml) 答: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米。答: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7【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p19-20页的内容和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 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2 课时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4、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2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1)拼成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v=s h 2、课堂练习: (1)出示做一做: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让学生解答和板算,最后师生共同完成. 解:v=sh =75×90 =67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675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 rh) 4.作业: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8【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引导: (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 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温故知新,自学课本 1、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怎样计 算的?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谈话:因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计算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直接 用体积单位去量呢? 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 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 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3、自学课本 谈话: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 启发: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平均分成16份圆柱学具拼一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学生阅读课本后,全班交流。) 引导:我们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 谈话: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引导:长方体。 谈话: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也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演示圆形的转化过程,边出示、边交流) 【设计意图】在不能用体积单位直接量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三、合作交流 发展能力 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引导: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说得很好,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哪里不太像? 引导:长都是许多弧线组成,不是直的。 谈话:这里我们把圆柱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 谈话: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引导: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 谈话: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就越接近于直线段,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四、师生合作 归纳结论 谈话:从分割、拼接的操作过程中,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谈话:要求圆柱的体积,我们只要求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汇报: (1)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2)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交流: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 s h (板书) 引导: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现在请同学们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 谈话: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我们把圆柱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体。 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了我们前两个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9【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0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高 圆柱体积 底面积 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1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底面积/平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 0.61.2 0.25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习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电脑演示)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用字母表示 () 。 (2)、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 ()。 (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 ( )。 2讨论: (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r2 ×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3、练习: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作业 课后做一做第1、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本节课的设计思考: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 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三、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教师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 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3《圆柱的体积》是青岛版标准实验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信息窗3的内容,它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几何知识与数学方法,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数学成绩较好,加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学习,辅以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应该容易完成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及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计算圆的面积。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交流猜测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怎样转化呢?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1)屏幕上呈现一个圆柱体变为一个长方体(圆柱与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动画。提问:变化过程中,圆柱的什么变了(截面)?什么没有变(高、体积)?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何关系? ③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总结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六、拓展训练。 一个圆柱形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七、课堂总结。 [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一、情景引入 1、举起圆柱形水杯。 (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被杯子?关于圆柱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生充分交流。 很好,关于圆柱你还想知道什么啊? 体积是吗? (2)如果,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用水瓶在杯子里倒水,提起学生兴趣),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充分交流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求水的体积了)。评价:这个方法真好,把它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来求水的体积。量筒学生能说出来就说,不能就直接过去。 (那么现在我想知道杯子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交流测量不规则物体。 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圆柱都能用刚才的办法求出体积呢?(出示课件压路机柱子)。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一种适合所有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1)学生猜想环节 师:大家猜想圆柱体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交流。说出为什么?自己比划着说,也可以用事物演示,比较高和底) 同学们的思想都很活跃,那么现在你们想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圆柱体体积? (万一没有会的,就要引:我们过去学习图形的时候,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研究学习。转化。) 让我们在一起回顾一下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演示圆形的推导过程)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转化圆转化为长方形。 (2)学生探究环节 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来求出它的体积。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让学生说出怎么样切割。 谁能说说该怎么分,拿出萝卜,这就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分?亮出刀,来吧,请动手。 教具演示,一共是16份,让我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32,,64份是什么样?(渗透极限思想,得板书出极限)抬头看大屏幕,看看你们想的和老师分的一样吗?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放到64份时,问学生,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那么现在你能探究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了吗?请拿出书包里的学具,同桌两人一组,共同探究,看看哪组同学最善于观察也最会配合。 让学生说,结论都是学生说出来的,老师不要多话。 学生研究,上来交流,自由选择用教具还是大屏幕。 出示课件,最后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将圆柱转化长方体(板书):,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v=sh 简直太棒了,现在让我来考考大家把,看看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 三、练习巩固 (1)口答 (2)分层练习,采用星级分等,让学生自由选择1到3题。星级越高,难度越大。 (3)知道体积求高的练习,设计到单位的转换。 (4)开放性题目,自己动手求一个杯子(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这次送课下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期间的备课、上课、听评课,让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利于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先来说一说我通过这次送课下乡,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认识。首先就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应该是比较多的,但是通过丛老师和夏主任等老师的评课,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在的课堂更加需要的事“生生互动”。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这节课,其实我也尝试了让学生之间去交流,比如说各种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还有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找其他同学帮助等方式,但是感觉还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进去。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个教育”的初步尝试。在课堂上,如何体现个教育。决定不单单是出示几个简单的分层练习,更重要的事要有对知识点的分层,对全体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一种把握。个教育,更要求老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本节课,在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当时让学生讨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底面积乘高,一种是底面周长一半乘高乘半径。这样一讲,反而起到了时而其反的效果,本来学生挺明白的了,一讲,反而有学生糊涂了,这是因为桥头整体学生水平还不是太高,造成的问题。 下面我具体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些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比较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三、设计练习的时候注重多层次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练习的选择权利放手给学生,特别是星级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整堂课的设计都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特别是导课的时候用一次一次的质疑,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营造出一种学生想要迫切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氛围。这些都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首先就是以往上课语言表达的问题再次被点了出来,这次虽然较以往说话语速过慢变成了较快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高低起落调,所以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缺少激情,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再就是,课堂上,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学生的自主权还是欠缺的,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先求助同学。老师一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敢于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猜想解决圆柱体积问题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复习了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能把这个环节改为温馨提示性质的小提醒,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去积极认真的准备课,全身投入的上课,还要深刻,认真的反思,在不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对症下药。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一)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5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 实物演示帮助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拄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探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出示目标:1、推导2、计算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有点接近长方体:) 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小结: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2、自觉书本第7、8页。 3、教学例3。 出示例3。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40×1.8=72 答:它的体积是72立方厘米。 ②1.8米=180厘米 V=sh=40×1800=72000 答:它的体积是72000立方厘米。 ③40平方厘米=0.4平方米 V=sh=0.4×1.8=0.72 答:它的体积是0.72立方米。 ④40平方厘米=0.004平方米 V=sh=0.004×1.8=0.0072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072立方米。 (3)自觉书本第8页例3。提出质疑。 (4)做第9页“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四、巩固练习。练一练1~4题。 五、《作业本》第4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6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3.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 教具准备: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执教者: 张聪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准备好的圆柱筒,同学们这两个物体,哪个大一些, 谁大就是指它的体积大,今天我们就学习--圆柱体的体积 师: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数学知识?或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 体积的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二、圆柱的体积公式 下面请同学看书29-31页,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一)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三)根据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先观察两次拼出的近似长方体,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再提出:等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长方体会怎么样? (二)观察拼出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三)你能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四、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五、学生试做 学生试做 1. 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4分米 2. 底面半径2分米,高10分米 3. 底面直径和高都是 20米 判断对错 1.一个圆柱形水桶,它的容积也就等于它的表面积。 ( ) 2.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底面积相等,高相等,那么体积也相等。 ( ) 3.底面积不相等的两个圆柱的体积一定不相等。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 ) 5.计算一根圆柱形钢材有多少立方分米,是钢材的表面积。 ( ) 填空: 1.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它的高就是圆柱的( )。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用字母表示是( )。 3.一个圆柱底面积是25cm2,高是4cm,体积是( )cm3。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cm,高是10cm,体积是( )cm3。 六、议一议 议:“圆柱的体积公式中的底面积怎样理解?” (1) 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相等 (2)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 (3) 圆柱体的底面积是什么图形? 师:做完的同学看黑板上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有不同答案,可以上前面来改正。 评议黑板上的数学题。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小测试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做个当堂测验,只写答案不抄题,看谁又快又对(见测验题) 一、填空(每题10分) 1.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乘( ),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体积是( )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1平方厘米,底面积是7平方厘米,高是( )厘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是0.4分米,体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每题5分) 1.把一个圆柱截成两个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增加了。( ) 2.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那么他们的高也相等。( ) 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体积扩大2倍。( ) 三、计算圆柱的体积(每题10分不写答话) 1.底面积10平方厘米,高15厘米。 2.底面直径和高都是20厘米 3.底面周长62.8厘米,高10厘米 四、一根长50分米的长方体钢材,底面是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锻造成底面面积是1000平方分米的圆柱形钢材,这根圆柱钢材的高是多少分米?(15分)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