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均、匀、茎、柄、蛟”5个生字,会写“虎、占”等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评论(0)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本课的词语;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评论(0)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 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一、了解作家导入新课 了解作家 -叶老吗?(生介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他都有哪些主要作品?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学习一篇叶老的作品,也就是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2)学习书写“虎”字。和我们学习的哪个字比较象?(虚) (3)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活动2 【讲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预习的字词部分。 3小组进行字词学习的汇报。 (一)我会读 PPT出示:均、匀、茎、柄、蛟 1指一组读生字 2强调:茎的字音 (二)出示多音字: 1出示:空:kong ①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②无着落,无成效③天空④姓 Kong ①使空,腾出来②闲着的,没被利用的③没被占用的时间或地方 2讨论“空隙”读哪个音? 3结合句子理解“空”的'意思。 出示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抹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出示本课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1小组读词语。 2出示带有词语的句子: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我会写:PPT出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迹 1、小组交流难查的字的部首。(占、叠) 2小组交流难写的字:叠、逐 3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在写一个。 (五)请小组交流形近字、近反义词等。 活动3 【讲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课文围绕爬山虎,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1小组内先说说 小组汇报: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至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2读了课文,了解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你此时还有什么问题?(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都是在哪观察爬山虎的?进行交流。 活动4 【作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学习内容: 《爬山虎的脚》 学习班级: 四年级 学习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 陈继云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师: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 怎么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分段、归纳大意。 2、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 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 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 抽生读。 ⑷ 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 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 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句子,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爬山虎具体的、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图片和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样的?) 2、介绍资料:(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爬山虎,也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细心观察“爬山虎”。 4、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自由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词,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 多音字: 铺、重、着 叠:下面是“且” 4、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叶柄: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 触角:指某些有爪动物、节足动物或是软体动物等生长于头部的一种感觉器官。 痕迹:指事物经过后,可觉察的形影或印迹。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熟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观察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学生甲:3-5段写爬山虎的脚 学生乙: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3、再次读课文,思考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4、梳理课文脉络 (1)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2)爬山虎的叶子 (3—5)爬山虎的脚 四、熟读课文,感悟爬山虎的叶子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 2、学生汇报: 学生甲: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是墙,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3、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观察到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划出关键词句。 4、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的,长大后就变成嫩绿。 学生乙: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顺儿朝下”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在墙上铺的很均匀、不重叠是怎样一幅画面? 五、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尝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观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 2、我们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 二、熟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一)齐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么爬的?划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二)小组讨论交流: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长在茎上,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品味这句话,抓住细丝和比喻手法引导学生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是嫩红) 4、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5、齐读第三自然段,展示图片,加深理解。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1、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配合示意图,体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触:碰着 巴住:紧紧靠近 紧贴:紧紧贴着 3、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 4、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样?触着墙又会怎样?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没触着墙:萎了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四、总结全文,学会观察 1、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吗,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想一想: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出这篇课文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观察得怎样? 2、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细心、连续地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观察的发现写下来。 3、再读全文,好好品味叶圣陶先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写具体。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墙(没触:萎了触着:变成灰色) 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叶子的尖) 爬山虎的脚:茎上、细丝、触、巴住、拉、紧贴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教学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爬山虎呢,(板书: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爬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 3.再读课文。 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板书:颜色:嫩红——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 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 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 )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脚”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 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师: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3.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找一找文中哪几句话能解答这3个问题? 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脚,让人一听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叶圣陶爷爷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了什么?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什么样?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 ——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