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 |
范文 |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 篇1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 篇2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 篇3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也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选用了直观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和互动讨论法进行本节教学。 五、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作业”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由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引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再通过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实验设计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普利斯特利实验,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2)在已知密闭环境能使蜡烛熄灭的情况下,去掉第一组的实验可以吗? (3)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引出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及实验变量的概念。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这样,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在具体实例中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做实验、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实验过程,并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其图片,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色,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结合学生对三个问题的作答,再次强调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而黑暗处理和脱色处理都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银边天竺葵)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过程: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强调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实验变量的确定(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至此,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已初步形成,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总结概括学生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 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分析原因、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切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你怎么理解? (五)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我分层次设置了巩固基础的必做题和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探究选作课题,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 必做部分:总结概括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原理、结论。 选做部分: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六、板书提纲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 篇4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练习徒手切片。 3、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 4、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举例说出兴合作用需要光。 教学重点: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准备新鲜的叶片。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要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和时绿体,这节我们具体探究一下在植物的六大器官中哪个上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结构相适应的功能,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生2人一组。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垂危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面玻片标本,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切割方向、方法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切割,应注意什么? 学生:把制好的临时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再把永久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 展示学生画的叶片结构图,鼓励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及结构特点。 学生:各组讨论,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师引导: (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怎样区分上表皮和下表皮? (3)说明气孔的开关受什么的控制? 小结:在知道了叶片的结构及功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1)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叶片的结构适于接受阳光照射的特点。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知道叶呈绿色的原因。 (2)明确光合作用的场所。 (3)会应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道理。 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回答。 问题: (1)叶片呈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3)在生产中你知道怎样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原理。 三、课堂小结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 篇5一、 教学目标 1、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3、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其研究历史 2、难点: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从腐殖质学说和海尔蒙特的桶栽柳树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光合作用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历程做一次思维的探索。 3、让学生从实验变量、实验步骤等方面分析经典实验,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并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有关图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早期植物生长原因的研究: 教师: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学生:是因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植物生长的原因。 很好!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回到20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看看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或者回到400多年前的欧洲,看看海尔蒙特又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多媒体呈现问题探讨: 1、 亚里士多德的腐殖质学说 这一学说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生长总是离不开土壤,他还发现某种物质经腐烂之后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他认为植物之所以生长是因为从土壤中吸收了一种叫“腐殖质”的生长汁的缘故。 2、 海尔蒙特实验桶栽柳树实验 17世纪30年代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栽种一株柳树于一桶土中,栽种之前称得柳树和土的质量分别为2.27千克和90.72千克,五年中对柳树仅仅是按时浇水,五年后称土和柳树的质量分别为76.7千克和90.663千克,发现土只减轻了56.7克,而柳树在五年中增长了74.43千克。 显然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受到了挑战,但海尔蒙特得出了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水的结论,这一结论被无土栽培技术所证实。 问题探讨: (1) 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与海尔蒙特的结论,哪一个正确? (2) 海尔蒙特在实验中注意到了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但是他忽略了空气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我们怎么理解他的局限性? (3) 你怎样解释柳树的增重的原因? 从我们现在的生物学知识,足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谁发现的呢?请我们一起来追寻科学家的足迹,重温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 1、 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 出示图片,链接动画,介绍该实验引发的争论与后期实验进展: 2、 奥地利宫廷医生荷兰人英根豪斯的研究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跟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试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试验只有在阳光下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瑞士牧师塞内比尔的研究 1782年,瑞士的牧师塞内比尔注意到“植物恢复空气的活性取决于固定的空气”,用这天的科学语言表述为:“植物产生氧气关键取决于二氧化碳的供应。” 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实验的不足点是什么? 问:(1)英根豪斯做了多少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500多次!普利斯特利实验必需在有光情况下才能更新空气。 问:(2)他们有没有准确得出植物更新的是何种空气成分?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空气成分直到1785年才被发现 师: 一般认为,普利斯特利、英根豪斯和塞内比尔三人共同发现了光合作用。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形成 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能量的转变? 学生:没有! 1. 梅耶的研究: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公式,认为植物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起来。 教师:梅耶的研究是光合作用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到这时为止,许多科学家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有水、有二氧化碳,反应条件需要光,生成物有氧气和有机物。 但没有谁具体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何种有机物? 场所是叶片的什么结构? 请继续关注是谁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又是谁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多媒体展示: 2、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实验 3、1880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恩格尔曼水绵实验 同样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问:(1)为什么要把植物在黑暗中放置几小时?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防止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问:(2)这样做,是控制什么变量? 答:无关变量。 问:(3)这个实验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答: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 师:引导分析,是同一个叶片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进行对照。这叫自身对照。 问:(4)这个实验可以分为哪几步? 答:(讨论之后回答) ① 饥饿处理 ② 控制自变量光 ③ 控制无关变量,将植物放在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 ④ 用碘蒸气熏叶片,检测因变量淀粉的产生。 问:(5)恩格尔曼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答:自变量为光照,因变量为氧气释放,是以好氧性细菌聚集做指示标志。 问:(6)这两个实验分别证明了什么? 答:萨克斯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恩格尔曼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光合作用的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教师:请大家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变等。 问: 能否用一个反应式表示?(学生尝试后再展示方程式) CO2+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O2+有机物质 教师:1897年,光合作用一词首次在英国教科书中出现,20世纪才广为流传。 下面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6CO2+6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C6H12O6+6O2 (四)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 分析:生成物中的C、H、O的来源。氧气中的O元素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 大家推测有几种可能? 学生推测:三种。(可由学生叙述) 教师:事实是怎么样呢?请看科学家的实验研究。 1、 鲁宾卡门实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反应物水中氧元素的去路问题。 请同学们参照P106页基础题的第6小题。 分析: (1)找出该实验中的实验材料、自变量、因变量、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答:光合作用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 教师:为了恰当表示光合作用反应事实,我们将光合作用反应式进行适当修改: 6CO2+12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C6H12O6+6 H2O +6*O2。 教师:科学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家还在探索二氧化碳是怎样转变成有机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变的? 2、 卡尔文的研究 分析:材料、方法、结果。(下一节内容学习) (五)光合作用研究的拓展:化能合成作用 1、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范.尼尔发现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但以硫化氢作为供氢体。光合作用拓展到微生物领域。 2、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某些微生物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利用其他能力合成有机物。即化能合成作用。参见课本P105教学内容。 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我制造有机物,所以植物属于自养生物。人是什么类型生物?自然界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自养生物? 学生:自学化能合成作用。 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能合成作用? (2)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还是异养型生物? (3)硝化细菌是从哪里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 (4)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略) 附:光合作用研究与诺贝尔奖 1.1915年、德国化学家威尔斯泰特因发现叶绿体晶体结构; 2.1930年、德国化学家菲舍尔初步确定了叶绿素的化学结构; 3.1961年、美国化学家卡尔文揭示光合作用机理即“卡尔文循环”; 4.197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解释了ATP在细胞中能量转换问题; 5.1988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胡伯尔和戴森霍弗成功分析光合作用反应 6.1992年,美国化学家马库斯提出电子专业理论因广泛运用于光合作用以及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反应; 7.1997年,Skou和Pau boyer 、John Walker 成功研究ATP机制。 (六)课堂小结: 围绕光合作用方程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 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 3、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 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 课堂感悟: 回顾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说明科学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许多科学家继承前人科学成果,汲取不同的学术见解,富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促进了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 牛顿所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亲爱的同学,你想站在哪位巨人的肩膀上? 七、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略) 八、课后作业: 1.P100 基础题的第3小题) 2.P106基础题的1、2、5、6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 篇6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