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
范文 |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1《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教学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圆明园的毁灭的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录像带(或幻灯片)、胶片、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录像(或幻灯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增强民族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学重点字、词语,积累知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的仇恨。圆明园的毁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2、有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简介圆明园的历史 2、交流搜集的资料 3、板书课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 1、理解生字(出示:瑰、剔、瑶、莱、烬) 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瀛州”、“方丈”三座山,是神仙住的地方,人称三仙山。 2、生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还需要再做记号的,师检查学生的书 3、交流读书感受。(5、6个生)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三、学习“毁灭”(5段) 1、出示课件:圆明园被毁灭的图片 2、质疑:眼前惨景,使你想了解什么?谈感受。 3、指名读。师生评议。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为什么? 四、自学“辉煌”(2——4段) 1、小组学习:请你从2——4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话,认真阅读,提出问题与小组同学共同学习。比一比,谁是提问专家,谁是解题高手?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随机指导。 ⑴结合课件(圆明园鸟瞰图)了解圆明园的结构布局 ⑵结合课件(圆明园四十景)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⑶结合课件(圆明园文物)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过渡:让我们睁大双眼,再看清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吧! 五、总结 1、演示课件(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直到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在空旷的田野上矗立。它不会说话,却年复一年地仰天长叹。它的毁灭向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当我们站在它面前,你想说些什么? 反思: 上完这课想了很多。 1、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搜集、交流圆明园的资料这一教学环节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我认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去做好这一件事,事实也是如此。可惜的是整理资料的方法我忽略了,指导不够。 2、“三仙山”神话传说的介绍,是必要的讲解,知识的传授,以后继续注重这种介绍。 3、学生读书第一感觉很重要,整体入手,就是从学生的感觉入手。我应该一开始就贯彻“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价值导向,而不要在“仇恨”过分强调。 4、边读书边写点批注;抓关键词,中心句,这些阅读策略今后在预习中还要继续狠抓,落实到实处。 这节课上下来,总感觉缺少一种“宏观调控”的那种能力,引领性的指导太少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3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幻灯片、《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人们都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可是,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点起熊熊大火毁灭了闻名遐迩的圆明园,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弄明白人们为什么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打开书。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学生读。 (2)、理解众星拱月 A、从字面上来理解,什么叫众星拱月? (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B、再读课文,你们看,这里的“月”指的是什么?“星”指的是什么? C、那“众星拱月”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D、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的时候,这要是从高空往下看,得多美呀!这种独特的布局就显得更加迷人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3)、这么美的圆明园,还不能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吗? 过渡语:还有那些内容告诉我们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学生读 (2)、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3)、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这段中一共用了几个"有"字?把它圈起来 (4)、谁来给大家读一下,圆明园中有什么 (5)、想看看这个园林吗? (6)、看图片 (7)、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圆明园中仅仅只有这几个有吗?(不是) (8)、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9)、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不用走遍天下就能饱览天下美景,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过渡语:还有哪些内容告诉我们圆明园是瑰宝、是精华呢? 3、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学生读 (2)、 从先秦至清代,大概是两千年,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大家算一算,在2400年这段历史,一年里边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2400多件,哪能一年就出一件呀,所以说,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数不-- (胜数) (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数以千计、应有尽有、不计其数) (3)、出示图片 师在数字、价格方面作说明 (4)、此时,你觉得圆明园的文物还可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珍贵、昂贵、价值连城......) (5)、难怪课文中称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就是圆明园的价值,所以我们不难相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中应该感到怎样呢?(骄傲、自豪) (6)、让我们用骄傲的语气来读,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这段话 (7)、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使我们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而, 这座闻名遐迩、拥有无数珍宝的园林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一起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4、学习第五小节 (1)、 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 (2)、谁来读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3)、老师如果这样写这段话,你看好不好?为什么?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来到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不好,因为书中的内容写出了侵略者的野蛮) (4)、请同学们默读书上这段话,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出来。 ( 闯、掠、毁、烧) (5)、 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读出侵略者的野蛮,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痛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 (6)、 面对这些野蛮的强盗,昏庸的皇帝只管弃园逃跑,任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让我们再来目睹当年这悲惨的一幕。 (7)、(放录像) (8)、 谁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9)、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仇恨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10)、今天(出示图片),当我们来到圆明园的遗址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数不清的汉白玉石柱,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它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在愤怒地仰天长叹! 过渡语: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请同学们到课文里去找。 5、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不可估量) (3)、理解“不可估量” 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4)、再重读第一自然段,'不可估量'要强调加强语气。(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重要性、价值高、损失无法计算......) (5)、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6)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痛恨英法联军 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7、这篇课文的构思颇具匠心,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英法联军把这么美的圆明园毁灭了,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8、结语: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我们学习这课,不是为报仇雪恨,而是让我们记住这段耻辱,记住这场血与泪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爱) 众星捧月 瑰宝、精华 风格各异 (恨) 珍贵的文物 化为灰烬掠 毁 烧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4【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对本文的教学,我的设计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想象、去感悟、去练习表达,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课文,进入幻想的境界里。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在阅读中发展语言,在阅读中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要立足教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讨论探究,引发三情(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共振。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解题激凝 看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什么? 梳理问题: 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2、是谁怎样把它毁灭的?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读书的目的性,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奠定基础。 二、读文解疑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并把写作者对圆明园评价的句子划下来。 2、检查读书效果: ⑴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相机指导理解、品读“举世闻名”、“瑰宝”、“精华” 总结提问:圆明园是…… (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归纳板书: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⑵激发学生用赞赏的语气读板书。 为下一步深层探究找到了主题,初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更为学生深层研读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三、研读探究 1、提问: 作者为什么给圆明园如此高的评价呢?你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吗? 2、学习第二节: ⑴抽生读圆明园的布局,其他同学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⑵引导生用语言描述画面,用简笔画画画面,渗透对“众星拱月”的理解,分辨哪是星,哪是月。 ⑶看图试背本段: 小结:师引述:圆明园如此宏伟,真算得上是一座…… 生诵: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3、学习第四节: 自由读第四节。小组讨论圆明园为什么可以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⑴从文物跨越的年代,文物的类型来理解作者的这一评价。 ⑵结合“最珍贵”、“奇珍异宝”这些字眼理解想象作者的这一评价。 小结:是啊,馆藏如此丰富,文物如此珍贵,圆明园确实是…… 生诵: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学习第五节: ⑴自由读第三节,说说能从文中知道什么。 ⑵教师引读: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还有许多文物……园中不仅有……还有…… ⑶课件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 ⑷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描述出来或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⑸假如你就漫步园中,看到眼前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⑹请同学们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慨表达出来吧,品读──引读──想象读──配乐读。 小结:师述:圆明园中汇集了中外风景名胜,像是幻想的境界,怪不得作者称圆明园是…… 生诵: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以上对二、三、四节的学习,让学生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载体,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手段,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三情”随之和谐发展。 过渡语:(低沉而缓慢地)然而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厄运降临到了圆明园的头上。 5、学习第五节: ⑴边读边用笔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做批注,把不理解的问题找出来。 ⑵老师读1~5句,重读“闯进”、“统统”、“实在”、“任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 ⑶面对这样的.场面,你头脑中蹦出了哪些词语? “罪不可恕、残暴野蛮、贪婪无比、虚伪狡猾……” 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再读这一段。 ⑷梳理疑问: 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此为非作歹? 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感召。 四、总结升华 过渡语(悲痛的):圆明园,这一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大博物馆和艺术馆,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引读第一自然段:它的毁灭给祖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作者说,圆明园的毁灭是── (生齐读第一段。) 回扣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对“不可估量”有感性的、具体而全面的理解。 1、出示课件: 圆明园的残痕断壁。 问:假如此时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小结: 是啊,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时刻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让我们举起右手面对圆明园的废墟宣誓: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至此,老师、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三情”共振中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结合上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题次”,我们看这篇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3、课外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辩论赛:圆明园该不该修复。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不可估量、玲珑剔透、青铜礼器、众星拱月”等词语。 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记住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1、利用计算机教室,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揭题导入。 看来同学们对圆明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的确,圆明园曾以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那么辉煌的圆明园还存在吗?(不存在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读通课文,边读边想,哪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呢? 2、检查反馈。 三、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那前面的4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呢? 教师小结:文章分三部分,先写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介绍曾经的辉煌,最后写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四、研读辉煌部分。(2-4段) 初读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你能体会出什么。(出示句子)(板书:不可估量) 那你读着读着,会有什么疑问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2—4段,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旁边写点感受、批注。 (板书:珍贵的历史文物 宏伟的建筑) 汇报并讨论 A、研读第3段“宏伟的建筑”。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lóng)剔(tī)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出示课件) (1)请你读读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有……也有……) 看看“有”和“也有”后面部分的描写?截然不同的建筑。 (2)、指导朗读。 那你是否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呢? 谁能来评价一下?(指名读——范读——齐读——男女读) 2、园中有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1)这一段除了这些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还有哪些景观呢?(出示句子,指名读) 那你能用上“有……也有……”说说文中的这些景观呢?生答。 (2)同学们说的这些景观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出示图片比较) 看完之后,你知道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美在哪呢?能否用词语来形容。 “圆明园里有 的 ,也有 的 。” (3)那你在课外了解过圆明园里还有哪些建筑和景观呢?向小伙伴说说。 圆明园里有 ,也有 …… 3、这么多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美不胜收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美地读读第3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B、研读第2段“众星拱月般的布局”。 过渡:走进圆明园仙境般的园林,深深地感受到了圆明园不愧是“万园之园”,不愧是“世界园林的典范”。那远看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1、学生读。 2、是的,这也是圆明园举世闻名的一个特点就是众星拱月的布局。(板书:众星拱月的布局) 赶快读一读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众星拱月”,你从“众星拱月”这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指名读这句话。 C:研读第4段“珍贵的历史文物”。 刚才我们远看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近看圆明园宏伟的建筑,下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看到的是什么呢? 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读)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文物很多:有哪些文物呢?理解“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那你们知道有哪些名人字画、哪些奇珍异宝呢?(课件出示文物) (2)年代久远。 (3)珍贵:年代越久远,文物就越珍贵,文化积淀越深。那你知道它们的价值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组数据。(课件) 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博物馆、艺术馆。”(出示课件) 那博物馆和艺术馆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五、升华第一段。(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 六、总结。 圆明园的毁灭 众星拱月的布局 不可估量 宏伟的建筑 有……也有…… 珍贵的历史文物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6【设计思路】 一、主导思想 已成废墟的圆明园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怎能是一个“情”字了得!激发学生情感,自得自悟。 1、自主课前初现: 提前让学生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图片,通过交流,学生初步了解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当年圆明园的美景产生由衷的赞叹。而对被烧后的圆明园,充满了愤怒,痛恨,惋惜之情。 2、自主在课堂呈现: 课堂基本模块是: 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组成。 以翻开历史书籍为线索连贯全文。 课堂的中心任务:以读促讲,将学生领入情境,激发情感。 3、自主在课后体现: 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辩论题: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 课堂按“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的线索统领全文。学习时采用倒序的手法,先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鲜明对比,来触发学生的激 ,在反复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种爱国的热情油然而生。再回到第一自然段,当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时,学生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⑵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能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 ⑷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培养学生对美与丑的识辨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教学准备】 上网搜集圆明园辉煌时和被毁时的图片制作成相关的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便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1860年,因为当时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欣赏这万园之园的精华吧! 板书: 圆明园。 二、再现历史的美景,感悟交流体会 自由读书时间: (大屏显示)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读后谈谈感受: 分别请同学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读后说感受。 如果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说感受时,引导出“众星拱月”,课件展示,重点理解。 如果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读后说感受。带领学生欣赏几处景色的图片,进入情境。书上还给我们举例介绍了著名的建筑物和风景区,我们用引读方式到课文中找一找。 如果同学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感受。欣赏图片。 请你随着这悠扬的古曲再读三四自然段,将你心中的感受一读为快。 4、(出示全景图)就在这座历经六代皇帝花费了150年的时间修建的圆明园中,有风格别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有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再加上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中外的史学家们给与他至高的荣誉,(出示每段中心句)指导学生朗读: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它的名字,(圆明园) 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它的名字。(圆明园) 三、面对现实的残酷,激发爱国情感 老师引语: 然而今天,我不得不在它的后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写起来不容易,读起来让人心里也沉甸甸的。指导“毁”字的写法。轻轻读一读课题,加入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进入“自由问答天地”。学生提出疑惑。 让我们再一次把历史的长卷翻开,撕开那道在中国人的心底里永远不可能愈合的伤疤。 (看录象。) 老师引语: 此时此刻的圆明园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一样束手无策,被无情地践踏,掠夺,就让我们到这些充满着血雨腥风的文字当中去寻找这些强盗们罪恶的嘴脸吧! 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1、先分别请三位同学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分别适当点评。 2、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时间,再请2位同学读课文谈感受。或请同座位一起读一读,读后谈谈感受。 3、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4、划出所有暴露侵略者残暴罪行的词语。还想读吗? 5、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最精练的文字概括。 6、一个人的愤怒代表不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亿万炎黄子孙的愤怒才能让我们看见几缕微弱的曙光。所有愤怒的同学们,把你的满腔怒火读出来吧。 7、为什么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可以任意的抢,砸,烧。这是引起我们愤怒的根源所在,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等相关史籍,相信你的感受会更加深刻的。 四、痛定思痛,接受现实 文章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意,告诉一个惨痛的历史事实,用您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揣磨,哪些词语最能触动你的心弦,自由读一读。 学生说感受后,指导齐读。 五、自由创作空间 师引入: 是啊,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144年的风风雨雨都已过去,已成废墟的圆明园此刻依然屹立在那里,只留下民族的耻辱,那是一道至今让人隐隐作痛的伤痕。历史是残酷的,不回忆历史的残酷,又怎能来鞭策现实,不回忆历史的残酷,又怎能去展望美好的未来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荡气回肠,让人遐思万千的音乐声中,拿起笔来,表述你的心声吧! (配入《我的中国心》歌曲。) 大屏显示: 自由创作空间: 1、语句通顺。 2、达真情实感。 生自由创作,老师巡视鼓励。 生交流感受。 学生说到的精华可以写在黑板上,(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等)学生想写什么都可以,最后齐读作为结束语。 【课后反思】 1、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实现了情谊融融,书声朗朗的教学目的。“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环环相扣,课堂结构十分严谨。自由创作空间以作业纸的形式出现,其中有收集课外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资料的能力。 2、自由问答天地中,通过读书,解决了“谁要烧?怎样烧?”的问题,而学生随机问到的问题,应及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 3、学习圆明园的辉煌这部分时,应注意出图的顺序最好与课文相符,这样无形当中学生又游览了一遍课文。 4、对于课文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前预设,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7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在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珑、剔”等6个生字,会写“捐、皇””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损失、殿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4、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课前准备: 1、奥运开幕盛况,神七发射图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师小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说说 看到火烧圆明园情景的心情。 交流学过的阅读方法, 学生自由读课文 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本课的教学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才能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交流:印象深刻的语句。 找全文的中心句。 有感情的读句子。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统领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再从课文中,在朗读中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才会使学生心中的情感来得真实而不空洞,强烈而不肤浅。)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5、默读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6、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建筑宏伟,有无数珍贵文物)要求学生用“因为_____,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句式回答。 建筑宏伟 ① 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 ?――“众星拱月”。 ② 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③ 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④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被他们化为灰烬了。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珍贵文物 ① 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 ② 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 20xx年5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593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附图) 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无法想象,不可估量!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了解了这一切,你是什么心情? 三、练笔抒情──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展现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它化为灰烬。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生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相应擦掉黑板上“碧辉煌的殿堂”几个字。同样擦掉黑板上其他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仔细研读 圆明园美轮美奂以及收藏丰富的语句。先让学生画出有关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先自己读后小组说”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既是读中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突破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画出有关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先自己读后小组说”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既是读中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方法,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一浪高过一浪。) (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而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 出示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圆明园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而黑板上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流动的板书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磨灭的印痕。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感悟中激荡,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 四、巩固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用笔写下来吧。 2、在悲壮的音乐中,学生奋笔疾书。 3、指名读出自己写的话。 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仅仅是愤恨,更要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师相机板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讨论问题交流感受 写话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写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等等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