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范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例(通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 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 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 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 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 自由读诗

3. 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 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 解读第二句

A. 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 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 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 自由读

2. 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 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

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

师: 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

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师:老师范读,生练读一遍

(3)齐读。

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三、反复读诗歌,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同学们,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反复读

1、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预设1、学生说不出横看、侧看的庐山,教师就引导:从横看庐山你读出什么画面来?从侧面呢?

预设2、学生能说出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出示课件17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1)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你给大家读读好吗?

(2)师:刚才某某同学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师: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了。从其他角度看庐山,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学生不会说,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去过庐山,没有欣赏过庐山的美景,现在陆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些庐山的美景,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26

预设2、远看—— (崇山峻岭,连绵不断)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一座或几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脚——(悬崖峭壁)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课件27 )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 (板书: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师: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师: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师: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师: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3 预设1、学生答不出就讲故事《盲人摸象》或《画杨桃》 预设2、学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师:说得好!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学了这首诗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四、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板书:明理)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材料补充:

初入庐山国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过庐山下 过圆通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6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

(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交流: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生:没有)

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师: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你爬过哪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指名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一、情景导入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二、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会理解。同学们平时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

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后两句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喜爱)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喜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师生齐诵。

三、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望庐山五老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庐山雪》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代诗人王世懋冒雪上庐山写下了一首咏雪诗《庐山雪》:

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云。

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

树色空中断,泉声天半闻。

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0

课时

第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21课第二首诗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是他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之作。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启迪我们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理解诗句内容,用比较通顺地表述出来,并能把自己学过的经典诗句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历史知识很少,但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上,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的基础上一点点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情感诵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文导入,理解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学探究。

三、品读古诗,理解体会。

四、诵读古诗,有感情。

1、课件图片,师:这是位于我国江西省的庐山,看到他你想起了哪首古诗?

2、师:庐山不仅有气势磅礴的瀑布,还有许多美景,宋代诗人苏轼游览庐山时曾去过一座寺庙叫西林寺,并写下一首诗,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4个学生读题目,说明在“题”的后面停顿。)

(一)、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发挥大胆的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画出怎样的画面?

(二)、展示读,交流所得。

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谁还想读?请起立,一起读这首诗。

(三)、读完这首诗,你一定懂得了很多,哪个小组最先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家?

随学生回答整合资源板书:

不识只缘

1、配景读诗。

同学们想的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画面。课件出示庐山的画面配乐

2、理解诗句。

(1)、前两句

在这首诗中有些字词很有特点,现在我们边读边找一找。

在课件上画出来

板书:岭--峰这两个是一类字,在田字格中书写

解释字典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顶。

老师读这两句,这庐山真的是(学生补白):

现在有点疑惑,还有点为之赞叹,带着这种感觉自己读一读这两句。

(2)、后两句

这庐山怎么这么多的样子?诗人把自己的感叹写了下来,并千古流传。课件后两句出现。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个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佳句呢?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看看能读出什么?

蕴含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件事情看不明白,只因我们在事件之中,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身在此山中

为了让这一哲理深入人心,我们该怎样去读?谁来试一试?

背景介绍:这就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题在西林寺题的一首诗,写景寓理,既让我们领略了庐山的神奇景色,又让我们明白生活的道理。请同学们们再读这首诗,和诗人一起畅游庐山。

发言说古诗

(李白《望庐山瀑布》)

齐读课题。

学生学习、小组交流

展示读

全班评价

齐读

学生发言,随意说一说:这首诗写了庐山的景色、看到许多山,山有高有低等等)

指名读古诗。

“横--竖岭--峰远--近高--低”都是反义词

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

先读这两句诗,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齐读这两句

学生接词语: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是千变万化的。真是不可思议的。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庐山真是神奇。

指名读、情感诵读。

指名读

认真品读,自我理解交流

读出诗句含义

齐读

配乐背诵古诗(个人、齐背)

由所学引入,为新学做铺垫

课件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读正确、读流利

整体感知

理解诗句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节奏,引导学生乐读。以读为主,先读通、读懂,再读出形、读出韵。

读中感悟,积累语言,营造主动探究、积极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情感表现相当丰富,激励性的语言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理解诵读。

情感诵读

加深体验和领悟。

课堂小结

2分钟

在古诗中,还有很多含有深刻哲理的千古佳句,你知道哪些呢?

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布置作业

1分钟

诵读李白的诗

积累古诗作品,完成《我配古诗画》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

远近高低

不识

只缘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要求:

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难点: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

小黑板一块。

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师生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

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

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四)、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朗诵分析古诗并背诵: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2、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3、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十、课后评析:

临时得到通知,要来听我的课,即使课前备过课了,心里也难免紧张。那么多资深老师来听课,感觉压力好大。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只要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成长,有所得到的。

接下来说一说,自己对该课的反思。作为一个刚走出校园迈入另外一个不同校园的新老师,总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总在刹那间会觉得比较迷茫,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找一些资料拼命的借鉴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课之后总是会觉得其实另外一种形式的教法也许会更好一点。课前想象了很多种学生情况,但在上课时还是会出现让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叫了好几个学生说“不识”什么意思,这几个学生都说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备课时希望学生说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后绕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课后觉得,其实有些知识上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合理的,能够解释清楚的,不应该拘泥于形式。

其次,在该课上,要感谢我的学生,他们让我觉得很惊讶。作为新老师兼班主任,对他们很多地方的了解还有些欠缺。例如,我让学生试着解释一下该诗的大致意思的时候,蔡冲真的让我很吃惊,他反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苏轼,然后再解释呢?”我立即说:“当然可以。”他的回答果然真的很精彩,其他同学都不由自主的把掌声送给了他,我想假如叫我来解释,也最多只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做好优秀的学生的老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后,在上课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其实还可以更加丰富。

最后,在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我可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自己说出来,让他们划出来。而是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之后的汇报中得到划分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得出结果比我告诉他们答案会更加好。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请曾爬过山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爬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引入课题: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景象出现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西林壁》,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自己默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五、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缘:因为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六、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八、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九、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已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简笔画

峰:简笔画

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