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分析: 《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手为主题的组合单元。手是劳动的工具,是创造的凭借,也是传递情感的介质。《我们的手》一课则是从友爱的角度选编的课文。全诗共4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手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诗的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以大语文教学观为基础,承担了省级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我们四年级教研组成承担了子课题之一的小学生阅读情感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生已能从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聪明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始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总评: 本诗清新明朗、意境丰富、图文并茂、富有想象空间。林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么?用手做些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导入。然后老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中获得感悟,读得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同时展开更深一层的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先师生互动,再让学生合作创编,接着又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为什么急了)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利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 = 743 = 2.口算: 7660 = 8570= 9350 = 398 = 676 = 495 =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二.练习。 1.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5 学生先自己选择三题计算,再板演交流。 2.教材想想做做6。 先让孩子通过观察是否能比出大小,再计算验证。 3.教材想想做做4。 利用教学光盘组织学生口算。 4.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3、7、8题) 先让孩子交流图意,再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要让孩子说说,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列算式解答。 四、拓展 让孩子自己编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注意引导和交流)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 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 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文章,明确字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学而笃( )志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 后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介绍作者及《论语》 生介绍,师补充。 本课时讲解 1—4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反思 带动课堂气氛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知识与技能 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①课堂上提问 ②媒体展示习题 ③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观察得不够深入,也不够细致,因此在表达时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慢慢培养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