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读后感
范文

《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读后感 篇1

《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这本书从10种常见的问题行为入手,对特殊儿童在这10个问题行为上的各种具体表现、问题常见原因以及可行的教育策略进行了介绍。

作为一名普通的学校的资源教室老师,我细心认真阅读这本书,触动非常大。就像该书序言里写的一样:在我们的世界中,最脆弱的是儿童。而问题行为的儿童将承受更多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这些儿童更需要我们的支持,才能使得他们在学习之路中的阻碍减少一些,发展也可以顺利一些。对于儿童来说,问题行为的出现也是他们在第一时间向家长和教师表明他们遇到了发展危机的信号。而作为老师,理解这一信号,才能切合实际地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而对于我,也更加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要心法合一,一定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就像我们班“大娃”,全园皆知,从小班一来园就轰动全场。他有个特殊才能就是“连续尖叫”,再加上手脚不停止的运动,伴随着踹门、砸椅子,踢老师等一系列的动作;还有一个男娃,我们在和他的相处过程中发现他跟我们的眼神交流始终为零。不管老师和伙伴怎么找他聊天,他都不开口,一个月内我只听到了他说两个字:“啊”、“哦”。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有过诸多尝试,发现只有爱心与耐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系列特殊的教育方法。于是我尝试运用这本书里的小策略帮助他,收获颇丰。“大娃”从开学初的.我不要来这个幼儿园,我讨厌你,到后来的每天第一个来园,恨不得把家里全部好看的带过来打扮教室。他的进步真的不止一点,他的手指也特别灵活,黏土在他手里,花样百出,一整套的愤怒小鸟信手拈来。那个不喜欢沟通的小男孩,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话明显变多,也更加愿意跟老师和小伙伴交流了。特别是疫情期间,打来视频电话频率最高的是他,连他妈妈都惊讶于他对幼儿园、对老师的喜爱。

通过阅读书本,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要理解儿童的问题行为,更重要的是理解引起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反应,我们更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待问题行为的儿童。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与儿童沟通,形成积极的训练策略和发展目标。

《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读后感 篇2

今年我接手的班级是有着46个孩子的学前班,他们大多只有五六岁,天真无邪、活泼可爱。通过上学期的观察,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很少找同伴帮忙而更多的是找老师,遇到矛盾时往往也是攻击对方或是向老师“告状”,这足以显示他们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我甚至还发现一些所谓“不合群”的孩子,在游戏和学习等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孤僻暴躁等极端情绪,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孩子性格上产生缺陷,并贻误一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我,但我却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方法去更好的解决。

有幸在学校借到了《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这本书,真真切切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

1、针对孩子兴趣,增强教学活动吸引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东西会投入极大地热情,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将表现出消极情绪。所以,在对孩子进行合作教育的时候,应该找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在活动展开之前有意识的调动孩子合作的兴趣,或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不同的活动、新花样渗透合作教育思想,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样以来,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通过情景导入记忆也更深刻,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2、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激发集体荣誉感。

在教学中展开某项合作活动的时候,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可以调动孩子更积极快速的进行合作。例如: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每组的编号,在表现好或完成任务的小组下面打五角心,且说明如果有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将会擦掉此组一个五角星,最后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奖励。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孩子们因为怕自己组的星星被擦掉,所以会很听话的进行合作,也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星星使得孩子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活动会因此开展的更加顺利有效,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多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思维。

3、小组搭配时注意能力互补,友谊搭配。

在搭配合作伙伴时也是有讲究的,在培养优秀的孩子同时,也不能忽视能力弱的。让能力强的孩子与能力差的孩子合作,可以促进后者的能力发展,也可以以强带弱,促进合作的共同完成,不然将会造成能力强的孩子越来越强,而弱的越来越弱。同时,多让孩子与自己关系要好伙伴搭配合作,效果会远远超过与关系不好的伙伴合作。

4、孩子合作出现问题时,不急于干预。

孩子在合作时经常会发生争执冲突或向老师告状甚至哭脸,这时老师对孩子冲突的介入,一定要建立在认真观察、成熟慎思的前提下,一定不能一看到冲突发生就立马冲上前去批评,过早的干涉会剥夺孩子在合作中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与能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继续并且容易滋长孩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往后容易一遇到问题就习惯找老师。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急于干预,要先“看一看,等一等”,在确认需要干预后,要先关切的询问活动。

针对我班孩子相互合作的问题,在下学期我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产生的问题及反思及时记录下来,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实例与解析》读后感 篇3

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矫治是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发展心理学、发展病理学、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尽管这些不同的学科分支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重点各有侧重和区别。近年来,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主要涉及情绪方面的困扰或者失调,如抑郁、焦虑等;外化问题则是指行为的失调,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品行障碍、攻击以及过失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非常复杂。根据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问题行为是生物、认知、人格等多个水平的个体因素与家庭、教养、同伴、学校、社区等多个水平上的背景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又与特定的危险因素相联系。学前期是个体问题行为开始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虽然与童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相比,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这一发展阶段问题行为的科学研究和干预矫治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的问题行为具有连续性,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个体日后适应的困难。同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矫洽,一些问题行为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转化为习惯性或者“慢性”失调。另一方面,发展早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相对简单,因而有利于干预矫治并取得成效。

对于教师而言,幼儿游戏中的干预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并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常常由于对幼儿及幼儿游戏的分析和解读不够,干预时机不准,干预方式与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给幼儿游戏带来干扰,从而使得幼儿游戏中的干预异化为干涉,为了维护教师游戏干预行为对幼儿游戏的正向推动作用,提高幼儿游戏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干预时应注意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应结合幼儿游戏的现实情境,正确把握介入和把握时机;在幼儿游戏干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常常总是希望孩子“正常”地游戏,一旦出现了偏差,就习惯性的想要“纠正”而其实在幼儿游戏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空主观判断,就生硬介入,肯定会影响游戏的后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建议或提出质疑,将问题抛给幼儿,来引起幼儿的思考及对游戏的调整,运用适当的提示,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教师还需要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与方法。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到:正确的把握干预幼儿游戏的时机,关系到教师干预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和层次,提升游戏水平,反之,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游戏。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3: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