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 |
范文 |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的是诗人作客凉州时,与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的老朋友欢聚夜饮时的情景。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⑴ 弯弯月出挂城头⑵,城头月出照凉州⑶。 凉州七里十万家⑷,胡人半解弹琵琶⑸。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⑻,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⑼。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话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时,岑参曾暂驻凉州,结识了一些朋友;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赏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拓展阅读:岑参简介 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