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 |
范文 |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 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四第二单元。教材以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切入点,介绍了合成氨工艺的生产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并由氨作为氮肥的缺点引入固态铵盐的性质探究。最后回归到氮肥的使用,让学生体会科学使用氮肥的意义。 在初中,学生已经对氨气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及之前典型非金属元素氯、硫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均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将为以后硝酸性质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掌握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高一学生对于“喷泉”实验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无法认清实验的本质。此外,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氨气,然而对于氨水相对比较陌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时的难点定为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以及知道氨水的成分。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合成氨工艺的反应原理; 2、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液氨与氨水的区别; 3、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氨和铵盐性质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氮肥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体会化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2、通过了解合成氨工艺的发展,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和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几张金灿灿的稻田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使他们了解氮肥对社会生产的作用。我将以“雷雨发庄稼”为引导,引入其余两种固氮方式的介绍。并组织学生讨论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在强调人工固氮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我将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引领学生回顾合成氨工艺的发展,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掌握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并提出疑问“氨气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呢?” 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氨气,通过观察颜色并闻其气味,引导学生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那么大家想不想看氨气形成的喷泉呢?”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演示“喷泉”实验。我将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达到其中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会充满好奇,据此我将提出疑问:“氨气为什么能形成红色的喷泉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大胆猜测,可能得出氨气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等。我将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同时提出疑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形成喷泉呢?”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加深理解。 3、观察分析,拓展新知 对于氨气不稳定性的探究实验我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我将根据实验现象向学生提出疑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为什么会变蓝?”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得出氨气不稳定后,我将继续发问:“氨水中存在哪些粒子?”以此引导学生分析氨水中存在的粒子,并与液氨作比较。 对于氨气与酸的反应,我会通过演示浓氨气与浓盐酸和浓硫酸的对照实验,引导学生比较现象的差异,分析其中原因。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对铵盐的不稳定性以及与碱共热放出氨气进行探究,写出反应方程式。 4、课堂小结,复习巩固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熟悉常用的氮肥,掌握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并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一、合成氨 二、氨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2)与酸反应 三、铵盐的性质 1、不稳定性 2、与碱反应 四、常见的氮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