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谷加工工具散文 |
范文 | 五谷加工工具散文 进得故居,楼上搁置的那个半成品推,使我想起祖辈们在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极其简单的年代为生活奔波的辛勤劳作和酸楚的往事来。这些五谷加工工具,大致分为扮桶、推〈含筛、风车〉、碾、碓、磨五大类,这些简单的工具,我小时或成年时都使用过,操作虽不是很熟练,但能悟出其的构造或制作程序来,于是现于笔端,权当闲聊罢了。 一、扮桶 在六、七十年代里,那时搞集体,我见过生产队里几个扮桶上书有同治、宣统、洪宪年间制作的扮桶,可见使用时间是比较长的。扮桶为竹木结构,桶是一个长方体棱台,下窄上宽,杉木拼制,五个面,长2m,宽1.2m,高0.8m,底面为长方形,其余四个面是两个等腰梯形。在朝上的四个角处各装有一个拉手,底面正中两旁各五寸宽的地方分别装上一根匀称的木条,一来用于固定底板,二来推动扮桶时可减少地面受阻的面积。在上方的三周边沿插上一张竹制的整体“篾席”,用来阻挡谷粒不飞到桶外。脱粒板是竹木结构,先用杂木制成一个长方形框,靠上端那根方大约1.5m长,下端方1m长,中间用十二根宽度一寸、厚度5mm的篾片拴着,这些篾片是侧横着,朝上的一面被削成刀口,谷粒、高粱、小麦,一打在上面就脱落下来。稻谷一般就割就扮,因为谷粒一成熟就容易脱落,若是高粱、小麦、大豆之类的物品,就必须晒干后再来扮,这样粗糙的壳和杆就不会混在一起,容易分离。解放后到分田到户,扮桶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稻谷成熟时,人工开镰,将稻穗一扎一扎地等对的码成垛,将配好装置的扮桶拉到对垛中间,两人操作,扮完一垛就将桶拉动一下,周而复始地把稻谷扮完。夏割时,稻田里还有水,扮桶在里面拉动阻力很小,若是割晚稻时,稻田全是干的,拉动扮桶的阻力就大得多。收完晚稻,人们就将扮桶搽上桐油,放在干躁的地方防腐。七十年代末,队里购置两台脚踏式打稻机,扮桶基本上闲置起来了,八十年代分田到户,打稻机不够用,又将扮桶派上用场。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多有了电动式打稻机,有的有小型收割机,扮桶就成了历史…… 二、推 故居楼上搁置的那个推,是从老屋里搬上来的。这个半成品推,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请一篾匠扎制的。那时或早些年就有碾米机了,其实我老屋下厅那座推也还可以用,只不过是时间长了点,推出来的谷糠比较碎,米中含谷量太多罢了。因此,这个半成品推未能制成。 推,是学名,家乡人常叫作垒〈不知是不是这个字〉子.它的结构是篾木土结构。先用两节杂木交叉垂直成“十”字架,在“十”字架下端埠处装上四条斜腿,“十”字架垂直中心点装上一根长七寸直径为3cm左右的上似圆台下似圆柱的轴,轴是很光滑的,一般用油茶树枝制成。在“十”字架上套上一个上似圆台[直径为45cm和60cm],下似圆柱形[直径60cm]的篾制笼,底端用笼伸出的宽篾片将“十”字架空隙织满,篾笼圆柱约50cm高,连接20cm高的圆台;在圆柱为20cm高处锯断,形成两个部分。将20cm高度的圆柱套在“十”字架上,这就是推的下部分;推的上部分是30cm高的圆柱连接20cm高的圆台,再将两部分吻合形成一个推。在上部分10cm处各留一个空隙装上一根长约80cm扁形木制的横檔;横檔两端各钻一个直径为1cm的小孔,叫钩孔;横檔正中有个3cm左右的孔对接套着下部分那根轴。毛坯制成后,就开始填充垒子泥;垒子泥是一种特殊的泥,不是随地就有,它具有较强的粘性、韧性,抗折抗皱强度大,虽是人工以米汤和泥拌制,却能收到不开裂、耐压、耐磨的效果。先在下半部填上一层一层的垒子泥,每填一层就用棒槌抖紧,最上一层稍微紧一下,就插上一些硬杂木片;这些杂木片一般是长方体,即长2寸、宽一寸、厚2mm,用杂木片排列成行,以轴为中心将圆面等分割成若干个全等的扇形几何图案,然后再将散泥填满槌紧。上部分制作过程是:先将篾笼圆台形小端用一个直径为43cm高约30cm呈圆锥形的树杆支住,将上部分倒过来,用垒子泥往里面塞满并槌紧,快到平面时,同样插上一些长方体杂木片,将圆面等分割若干个全等扇形几何图案,并槌紧;再又翻过来,拿开圆锥形木头,将这端槌紧,适当补充一些泥,锤成一个光滑的弧形面。圆锥形尖端那部分其实就是一个漏孔,圆锥形大头这端是一个空间,用来盛谷子的。推制好后,再在房梁上钉颗钉,钉上悬挂一根双绳,用一根长约1.8m的'树杆制成一个垒耙勾(在尾端0.6m处将树杆弯成九十度,首端装上一个6寸长的手柄,尾端再装上一个铁制的钩),用绳子拴住垒耙勾的手柄,铁钩插入上部分横檔中任一勾孔,双手撵住垒耙勾的手柄,在绳子的牵引下,顺时针或逆时针作圆周运动。 推的工艺流程是:将晒干好的谷子倒入圆台的空间里,推作圆周运动时,谷子经过漏孔流到推的下部分圆平面上,经下部分固定的硬木片和上部分运动的硬木片相互摩擦齿合,将谷子进行分离——米和糠。若是摩擦时间长了,两个圆平面上的硬木片和泥都磨光了,谷粒得不到齿合就不会破开,因此,在推谷前,先将轴的上端用刀剐上一圈或几圈,轴一小上部分就容易落下,两个圆平面就容易齿合,推出来的米含谷量相应地少多了。谷子推好后,用风车将糠吹去,再用筛把谷粒筛出,剩下的就是白花花的大米了。现在虽然用碾米机破谷省事多了,但是碾糯谷酿酒就不如推了,因为推出的糯米那皮质不会损坏,酿出的酒粘性不足,格外好喝。 三、碾 碾,是五谷深加工的一种工具。它是铁木石结构,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碾槽、碾墩、碾架。碾槽是取一段2.4m长直径为0.6m的杂木树干,锯去上下的弧面,在下部两端各装上两条腿,从上部正中挖一个长2m宽0.2m象上弦月一样船形槽,正中深度达0.4m,两端也有0.1m深。铁匠根据弧形的大小锻制一些厚为2毫米长为0.2米象瓦形一样的弧形铁片,每个弧铁片正中各留两个钉孔,将弧形铁片挨个地排列在槽内,用钉拴在孔内,弧铁片就牢牢地固定在槽内。碾墩由三部分构成,碾轮是铁质,直径为0.4米,厚度为2厘米,正中拴一根固定的长约16厘米的中心轴。在中心轴上方卡上一根高为2.3米直径为0.2米的圆木柱,圆木柱下端锯一个口子,正好卡住铁轮轴,然后拴上铁栓;圆木柱自下往上0.8米处凿一个方孔,将一根长约2.5米左右稍带弧形的木方插入方孔并拴牢,方的两端各装上一个手柄;再将一个高度为0.2米直径为0.7米重量为一百多斤的圆石块的正中心钻一个直径为0.21米的圆孔,把圆木柱的上端插入石圆孔直至木方的上方,再把碾墩竖起来,圆石块就稳稳当当地坐在方的上端。碾架是用四根直径为0.2米高为2.5 米的木柱做成一个连接的固定的方架,用一块比较厚的杂木板两端削成圆轴插入连接的木方内,在厚杂木板正中心凿一个直径为0.25米的圆孔。三大部分都制好后,再将其拼起来,先把碾槽横躺地面,把碾架架在槽的上空,将碾墩上端插入碾架的杂木圆孔内,碾墩的下端碾轮套入碾槽内。 碾的工艺流程很简单,将要粉碎的五谷倒入槽内,拉着手柄前后推动,碾轮在槽内周而复始地滚动着,将五谷碾成粉末,时而用棒翻动被碾物。家乡那时只有四台碾车,逢年过节要做粑粑、圆宵之类的五谷杂粮时,碾车几乎没得空。现在有了粉碎机虽然方便,但物理碾压的粉末比机碎的粉末好象要细腻可口些,不知那几台碾车现在何处,我渴望得到它…… 四、碓 碓,是一种舂米的工具,它是木石结构,也是锻炼下肢的运动器材。 碓,由两部分构成即石臼缸和踏木套。石臼缸,是取一坨方形花岗岩石,边长大概是0.7米,在方石正中自上而下凿一个直径为0.5米和0.15米的圆台,深度为0.5米,石材必须是花岗岩类的坚硬物。踏木套,是取一段长2.1米宽厚都是0.3米方杂木,先在首端0.4米处用斧将方木削成圆形,再在1.4米处装上一根横轴,1.4米处至2.1米处之间削成一个厚为12厘米的平板面,踏木套就分为三部分:头部、身躯、尾端。头部就是首端,在头部正中凿一方孔,装上一根长约0.8米呈圆台形的碓锤,圆台形的小端朝下,在小端的平面上凿雕一个厚为2厘米的十字架,并用一张薄白铁板将下端包住,用锤子敲十字架的空位,白铁皮也呈现出一个十字架,再把白铁皮包紧碓锤,并用铁钉拴牢。身躯就是0.4米至1.4米处之间,先削圆削小象一个脖颈,再往后稍微削粗一点象一个腹部,在1.4米处前后削得更粗一些象臀部,在臀部处装上一根大约1米左右的横轴;尾端就是那块平板,也叫踏脚板。再用两块厚为0.1米高为0.4米宽为0.3米的青石板凿刻成“u”字形轴套。全部制好后就来安装了。 先在碓屋的一个顶角处(离墙面0.5米宽)地面挖一个边长为0.7米的正方体坑,将石臼缸埋在这个坑内,把“u”字形青石板轴套埋在1.4米处的两旁,“u”字的最低处离地面要有15厘米高,再在1.4米处后挖一个深度为0.2米长为0.7米宽为0.3米的坑,称作踏板坑。将踏板套的横轴放入“u”字轴套内,这架碓就算制好了。 在脚踏板的上方横梁上拴一根粗绳,用来扶手平衡身体。 踏碓是用脚,蹬一下踏脚板,首端就昂起头来,脚一离开踏脚板,头就低下去了,碓锤就重重地砸在石臼缸的底部,其实就是卡在“u”字形里那根轴为支点的杠杆原理。 将晒干的稻谷或浸湿的米、高梁、小麦放入石臼碓里踏碎,是件很辛苦的事。因为石臼缸底部容积小,往往会结成块,因此,人们用一块金属瓢,瓢的尾端装上一杆长约两米的小木棒,一边踏碓一边用长棒瓢翻拌;在踏得很累时,会用两人来踏,一般是三人操作,两人踏一人筛,筛出的粗颗粒继续踏碎,周而复始,直至踏成细末为止。 五、磨 家乡的磨与北方的磨是不同的。北方的磨很大很笨,它是由一个固定的磨盘和一个大滚筒组成,用驴或人跟着磨盘转动进行推拉,而我们南方的磨较小,只是手工劳作而已。 磨,是石木结构。它是由两个磨盘和一个漏斗组成。磨盘是选坚硬的石材制成,一般是花岗岩石;先选两坨直径为50厘米的毛圆石,把它们凿刻成圆柱体,一块为20厘米厚,一块为30厘米厚,两块都凿成圆平面;在厚度为20厘米的石块的正中心钻一个直径为3厘米深度为10厘米的孔,在孔里挤入一根长20厘米的硬木轴,轴在平面上凸出也有10厘米高,用刀把轴上端剐小一点,再以轴为中心、圆心角为6度的平面上凿刻成若干个全等的扇形几何图案,凿刻印深度不小于3㎜,并且要边高边低。在厚度为30厘米的石块的底面正中心同样钻一个大小相同的孔,这个孔就叫轴套,同样凿刻成大小相同若干个全等的扇形几何图案;再把它翻过来,把正面凿刻成一个弧形平面,类似一个大石碟,在离中心轴套10厘米处钻一个直径为6厘米深度为30厘米的圆孔,这个孔叫做进食孔;再在侧面任一处的正中心凿刻一个边长深度都为7厘米的方孔,在方孔里挤入一个“L”型的手柄并尖紧,这样两个磨盘就算制成了。漏斗是由四根高度为80厘米的木方和一些连接方做成一个边长为60厘米的方架,在方架的上部放入一个边长为70厘米和45厘米高度为30厘米的正棱台,小端朝下,并紧紧地卡在方架内,形成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再用一根长约1.2米的扁木方制成一个推钩,在扁木方尾端钻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孔即钩孔,首端装上一根5寸长的横檔即手柄;再把上磨盘“L”型方手柄的上端刨成直径为4.5厘米圆柄,在放磨的地方横梁上悬挂一根双绳。一切都制好了就待安装。 把漏斗放在一个光线比较充足靠墙的地方,将厚度为20厘米的下磨盘搁在漏斗四个梯形斜面上,并用木尖塞紧固定,将厚度为30厘米的上磨盘的轴套套入下磨盘的中心轴,再把推钩的钩孔套入“L”型的手柄里,双绳套入推钩的横檔上,在绳子的牵引下,手握着推钩顺时针或逆时针作圆周运动,磨的工作原理与推相同。 家乡的磨大都磨一些带水剂的五谷杂粮,干剂的难以漏出;在磨之前,将被磨物用水浸透,然后用适量的瓢剜入进食孔内,边推边剜,磨盘底下便流磨液,经漏斗流入底下的大盆内。一人磨比较费劲,左手撵着“L”型手柄推拉,右手剜料;两人磨加上推钩辅助就省了很大的力。老家用石磨磨大豆,做出来的豆腐细腻格外好吃,现在我们吃的豆腐总比不上石磨豆腐。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总感觉不象散文,好象是五谷加工工具制作的理论文章,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石匠、木匠、蔑匠、铁匠不知道根据什么理论制出多么精巧的工具,也许他们的制作理论已在脑中默化潜移,没有具体化罢了。那么这篇文章就当作他们的实践汇集或者理论的补充吧…… 早些时候听堂弟说,那些五谷加工工具早就不见了。我想,如果能将它们收藏起来,不仅仅是对先祖们因生活而使用这些工具的羡慕,而且对这些工具的深函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更启迪后辈承传先祖的精神。既然不见了,要想回忆它们或想体验它们就看看这篇文章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