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石潭记教案 |
范文 |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 篇1《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í) C、俶尔(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安排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笼统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示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身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良莠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良莠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解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溢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身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示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需有明确的认识。 四、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良莠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身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和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建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发明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议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 篇2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入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壮丽山河的,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被贬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对于景物的描写以及抒情方式的表达有一定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学时侧重于对文言词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汇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 篇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2、难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势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 篇6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