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颗钻石》的优秀教学反思 |
范文 | 《七颗钻石》的优秀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又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而这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在几次试教中,我发现每次都有新的问题生成,而我最难把握的也就是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如果把握好了,课堂就精彩了、灵动了;反之,课堂就显得比较生硬,过渡明显会不自然,小问题也随之会增加。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生成”是灵动的,是预设生成和课堂激活生成的结合体,它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而随时都会产生。 我与于城小学的孩子们一起经历的学习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粗浅的想法: 一、抓住课堂生成的源头 我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当预设课堂教学中会生成的问题和情况,进而引导学生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正确深入探讨。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焦渴”的理解也是重点之一。我在设计时,预设了四个层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渴”的感觉?第二层次是让学生明白,“焦渴”又是怎样的感觉?第三层次是让学生明白,渴得很厉害是怎样的?仿佛看到了什么?第四层次是让学生体会水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刚刚小朋友提到了“焦渴”,对于这个词,谁还有补充? 生:口渴,想喝水。 师:你有过口渴的感觉吗? 生:旅游的时候会口渴。 生:读课文也会口渴。 师:这是“焦渴”吗?那“焦渴”是怎样的`感觉? 生:不能再忍受了,非常需要喝水。 生:太阳晒得嘴唇都裂了。 生:真想喝水,都快要死了。 师:水多么重要啊!此时,水就是人的命啊!(指导朗读) 在具体操作时,孩子们对焦渴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能从“焦渴”看到嘴唇干裂,既而想到不喝水人就要死去,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真正体会到了水的重要性。我想,这部分教学的成功,还跟预设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钻研教材不这么细致、到位的话,可能也就很难较好地把握住课堂中生成的精华,就很难上出亮点。所以说,课前做足功,这是抓住课堂生成的源头,在课堂调控中才能做到紧扣目标,游刃有余。 二、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把“课堂生成”巧妙引入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我以为,“课堂生成”的关键时机往往是教学陷入僵局,学生的回答无法按预设的内容进入下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 我也正是这么做的,课前,我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每部分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第一自然段,我把理解“干涸”、“干枯”作为本段教学的重点之一。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环节的教学如下: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把你的目光凝聚在某个词上,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生:大旱灾。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场大旱灾? 生:河流、水井都干涸了,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生:没有水的帮助,河流都干涸了,草木都干枯了。 师:小朋友关注到了“干涸”、“干枯”这两个词,对于这两个词,谁还有补充?(课件中将这两个词变红) 生:所有河流、水井都干涸了,都没有一点水了。 生:这次大旱灾很大。 师:能从一个词读出这么多,真不简单。那“干枯”呢?对于这个词,谁还有补充? 生:草、树木里面没有水分了。 生:小花、小草都枯萎了。 生:没有了水分,地上都长不出绿的小草来了。 师:这两个词能换吗?(学生纷纷说不能换)为什么? 生:干涸是表示河流、水井没有水,而干枯是花草树木没有水分。 生:“涸”是三点水的,和水有关;而“枯”是木字旁,和树木有关。 师:你关注了他们的偏旁,有了新的发现。 (接着,出示了一些旱灾的图片,通过看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虽然学生的回答还有些零碎,对抓住重点词来感悟文本还不太熟悉,但我努力引导孩子从重点词入手,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不让孩子们的理解浮于表面,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切入,努力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发问题,既而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并通过看图说感受,进一步深化主题,使得教学紧扣“大旱灾”这一教学目标,不仅体会到了旱灾之严重,而且能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水是多么重要。 三、不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的原因 我们常说:“做老师耳朵要灵。”可我却经常被教案牵着鼻子走,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可能在想着下一步该干什么了。使得学生的回答没有很好地接纳,部分精彩的发言也就在这一瞬间溜走了。如在教学第二段时,有学生抓住“夜里”一词体会,说:“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而且是在夜里去找水的。”我随即追问:“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她很孝顺母亲。”如果我当时能在点一下:“是啊,孩子那颗星就像钻石般美好。”这样可能和课题呼应起来,对情感的升华更深一步,可惜的是没有及时捕捉到这个生成资源。 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我们只有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才会使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