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了解土壤优秀教案 |
范文 | 了解土壤优秀教案 了解土壤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2、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内容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 (2)学生分析:根据学生的经验我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步骤 做实验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 了解土壤优秀教案2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够独立的探究土壤的成分; 3.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4.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砂土、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3.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不一样; (三)科学态度: 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2.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2.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 (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2.学生交流汇报。 (四)比较沙土、壤土、 黏土的.渗水性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实验,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学生交流汇报: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是不同的,对植物的影响也不同。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4.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1)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 (2)学生实验: A.用放大镜看: ①外观: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有什么不同? ②颜色:每一种土壤是什么颜色? B.用手捻一捻: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那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 C.加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哪种不能? D.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是什么味? 5.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知道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五)拓展活动: 1.调查家乡的土壤,完成表格。 2.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3.下节课交流汇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区分土壤的种类。本课在上节课地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土壤地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地实验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小组讨论和交流,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在遵守实验活动小组合作规定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地训练实验能力明显提高。在对比实验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先引导学生要控制好变量,再通过学生谈谈自己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