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林海教案 |
范文 | 林海教案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海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5 林海教案 篇2《临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 篇3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 林海教案 篇4板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好的板书是一种微型.教案。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板书的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林海》这课的通过字体大小的变化来板书的例子。 《林海》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以作者对大兴安岭产生的特有情感——“亲切与舒服”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大兴安岭外在的景色美和内在的价值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一、挖掘情感,巧设板书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与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走进原始森林的时候,第二次是在看到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联想之时,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第一次,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与舒服。第二次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树,呈现出那么多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的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教学时,我用不同大小的字体板书“亲切与舒服”,引导学生分析领悟,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字体大小的巧妙,再从作者逐渐递增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心情,二者互相映照,加深加浓学生的印象。 二.接读板书,体验情感。 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理解中,板书的内容得以充实,课文的主要内容已表现在板书上。上课时,我通过师生接读板书,让学生再次反馈体会板书蕴含的愈来愈浓的情感,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师:看板书,同学们有疑问吗? 19《林海》 ﹙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悦耳的名字﹚ 岭 亲切舒服 林 ﹙美丽而不空洞﹚ 花 亲切舒服 ﹙国家建设﹚ 生:为什么老师板书的三个“亲切舒服”要一个比一个大?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越来越强烈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生:说明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随着对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而逐渐加深。 通过对“亲切、舒服”四个字板书字体的由小到大,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到作者撰文时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把握住了作者行文时的情感基调与线索,从而又一次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再进行了师生接读,体现出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 师: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觉得——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看到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知道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使人体会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执教这篇美文的这则板书,不仅凝练,而且具有形式美。不仅表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认识一层一层深入,思考一层一层深刻,而且由于字体的巧妙,激起了学生愈来愈浓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愈来愈强的美妙情感。 林海教案 篇5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 2.学习讨论课后第2题。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多音字看拼音组词。 Kōng()xīng() 空兴 kòng()xìng() (2)听写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兴国安邦目之所及盛气凌人椽柱疾驰(再写出一个国义的“疾”组成的词语:眼疾手快、疾风知劲草。) 2.明确任务。 作者为什么觉得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大兴安岭的美景的? 3.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岭、林、花)。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数量多,样式多,温柔的美。) ②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B.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多少条岭啊”放在句首,突出了岭多的特点。) ③作者把大兴安岭与云横秦岭比是为了突出什么?(岭线条柔美,使人赏心悦目。) ④小结:大兴安岭的“岭”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看不完也看不厌,感到亲切、舒服。 (3)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 ②“林”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写了林的辽阔无边、形状、动态和色泽。) ③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B.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采用反问句式,语气更委婉更亲切。) 理解句子中的比喻,看教学挂图或书上插图直观体会。 ④朗读第4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花”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③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花从里还隐藏着像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B.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红豆的可爱。) (5)小结。 ①读“学习提示”,归纳学法。 ②配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③这几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起一具体叙述。)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4题和第6题的(1)。 (2)熟读第2、4自然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