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例研修报告 |
范文 | 课例研修报告(通用1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例研修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例研修报告 1一、研修背景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2、参加研修的有学校的教务主任和地理组成员。 《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是初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位置可以看出,本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将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 另外,第一节内容的设计,先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初步认识地球仪。然后,通过经线和纬线一课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地球仪。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知识。体现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教材设计是由浅入深进行的,而本课就是由浅入深的“深”,所以非常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只有一个: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要求达到掌握水平。 1、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活动、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2、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习策略目标:教学利用图像,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还要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尤其要多练习,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的状况:首先在小学阶段没有学过地理,对地理知识基本上是空白的。其次,这个年龄的学生空间思维感比较弱。而本课所设计到的经线、纬线,不仅空间思维感很强,而且还不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利用经纬网定位就是利用虚拟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本课知识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是从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爱好的角度出发的。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首先通过经纬网课件师生互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熟练的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研究 (一)导入新课 在学生进入课堂之前随机发给学生座位票,让学生对号入座。并播放歌曲营造气氛。然后,学生总结找座位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座位的排和列与经纬线的相似之处,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通过四项活动展开: 活动一利用多媒体展现经纬网地图,以及动画效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二“看谁找得准”,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标有经纬网和城市的大地图,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内容相同的小地图,以防止学生看不清。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悉尼、纽约、大连和北京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四个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初步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并介绍经纬网定位的用途。 活动三“看谁找得快”,继续利用此地图,让学生仍以小组竞赛形式,将教师所给的带有经纬度位置的地点标在图上。这是与活动二相反的练习。所采用的地点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位置(36°n,24°w)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位置(44°s,150°w),以及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28°n,125°e)和有“魔鬼海域”之称的百慕大三角的位置(73°w,32°n)。选择这四个地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通过这活动二和三的练习之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比较熟练的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的知识了,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活动四游戏,就是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一知识,并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四游戏——求救,首先给学生座位设计成经纬度的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要将座位设计的与图上一致。即横排为纬线,纵列为经线,中间横排为赤道,前排为北纬,后排为南纬,中间纵列为零度经线,左侧(学生)为西经,右侧(学生)为东经。然后根据学生数确定度数,并将每排每列的经纬度位置做成标示牌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对应的经纬度位置。 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所在的经纬度,或说经纬度位置让大家找是谁,又一次练习。 接着,教师示范游戏:假如我是救援指挥部人员,某某同学请注意,现在,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了,他所在的位置是东经90度,北纬40度。请你快去救援!告诉我,这个人是谁? 学生很快的找到了这个同学。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一个游戏情景,看谁能快速的找到求救者,成为最佳救护员!这个游戏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真正成为活动主体。 六、教学反思 经过教学,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成功点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如果讲深了,学生就学不明白。所以,将教学内容做简单化处理。即利用排列交叉点的找座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经线和纬线交叉点的经纬网定位原理,之后,再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1、有遗漏的地方。例如,在讲到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说出如果不写明东西经和南北纬,就会找到四个点时,本来设计的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是哪四个点,结果给遗漏了。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男、女同学比赛,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另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惊喜,也给课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现在游戏求救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情境,远远超出教师的意料,甚至比教师的设计还更胜一筹。我想,这些亮点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在备每一节课时,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例研修报告 2本次数学远程培训,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深受启迪。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 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 一、培训学习非常必要。 整个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专家们的解惑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和急需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在培训过程当中,让我激动和回味的是教授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生动的教学事例让我身临其境。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就能融会贯通的,而是需要自己的认真钻研和日积月累而成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思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更新非常必要。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教师不光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流动的水”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骨干教师都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会不自觉地走上老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我也有过,所幸没有持续很久。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知识的广泛化,作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我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问问自己。而这次专家给了我明确的回答。今后,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科学、与时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更新自己的头脑,这次的培训无疑给我们一次头脑风暴。 培训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至此之后,我会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以后的路,尽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成绩。 课例研修报告 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 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 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插入说课稿 插入教案创 设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画一画活动,在第一次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课例研修报告 4自上海学习归来之后,我们便效仿上海青浦区实验小学进行了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教研活动。与以往的教研活动有所不同,主题式课例研修每一次都聚焦于一个具体的主题,采用实践--反思--改进的三实践二反思的校本研修途径,旨在提高教师某方面教学的能力。 通过对三次教学实践的回顾与总结,让人收获满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参与度决定教师的积极性 之前的教研活动是负责讲课的教师一人备课,其他教师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研模式的弊端是除了上课教师外,其他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的评课也越来越形式化,而且教师的意见是否可行、实施效果如何并没有人去检验。主题式课例研修是所有教师一起参与备课,教师从课堂教学之初就参与其中,授课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所有教师的智慧于一体,这样教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较少,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主题式课例研修才具有意义,教师观察和讨论的重点才能从教学过程的设计转移到本次研修的主题--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来。并且每个组的观察点不一样,所有观察点都需要听课教师从头至尾记录并分析授课教师每一个提问,这就避免了听课教师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因为只有全神贯注才能不漏掉问题。通过我的观察,所有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起自己观察到的问题都很激动,都滔滔不绝。主题式课例研修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都要发言,保证了每位教师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呈现出来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营造一种课堂气氛,受这种课堂气氛的熏陶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由于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这次研究的主题--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而没有关注到学情,设计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课堂中学生几次没有明确教师的问题与指令,渐渐听课兴趣大减。李耀老师凭借着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多次唤起学生的热情,虽然第一次实践并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但课堂气氛丝毫不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减。且三次实践下来,虽然李耀老师不断改课、磨课,身心俱疲,但在课堂上呈献给学生的永远是充满热情的一面,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3、设置课堂提问中的“问题链” 问题链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与凭借,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尽量将问题设计成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的形式,推动课堂环节,尤其是语篇教学的进行。本次上课对教学文本进行了创编,创编成一个哆啦A梦去几个朋友家里寻找食物的小故事。这时候如果将教师的提问设计成环环相扣的一个“问题链”,会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明白故事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情感,最终达成课时目标。但本次研修在三次实践之后也并没有形成“问题链”,说明我们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4、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课时目标及学生学情预设大部分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中即兴生成过多的问题。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就多次存在这种问题:第一次实践预设的24个问题中只用到了9个,生成了21个问题;第二次实践预设的22个问题中用到了10个,生成了27个;第三次实践预设到的30个问题用到了10个,生成了25个。而且生成的基本上都是像“Are you ready?”“Yes or NO?”“Are you clear?”等这类无效的组织性问题,或者是像“What do I have for breakfast?”“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这类超出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结果就导致学生虽然一直在用“Yes!”回答老师重复的组织性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听不懂教师指令,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这些问题大多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授课教师对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严谨,教师授课较为随性导致的。因此,在日后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还需根据教学设计严格设计预设问题,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5、调整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比例 依据教学的环节和顺序,可以将教师的课堂提问划分为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思维性问题。组织性问题与课堂进展和课堂管理的指令相关,主要为保障教学步骤的自然衔接和实施。理解性问题是有确定答案的、对知识核对性的提问,学生只需凭借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即可。思维性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更多的应该是指向核心内容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体验情感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中低年级段,组织性问题与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所占比例,最好是能够达到3:6:1或者是3:5:2。组织性问题中的一些指令性问题可以用更容易理解的陈述句或者肢体语言来代替。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掌握了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方法,虽然中间也出现一些问题,但整体上我们教研活动的效率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收获颇丰。期待下一次的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新的成长! 课例研修报告 5一、坚硬的岩石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例研修的内容: 1、对小学科学《坚硬的岩石》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通过利用感官感知和借助工具实验来认识事物,让学生发现岩石的特征和了解岩石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岩石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课例研修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研修重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融化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之中,始终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进行研修和组织教学活动的 二、研修重点难点分析 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活泼,奋发向上,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动手操作技能较好,探究性较强适合研修。 四、课例研修教学准备: 1、常见的岩石标本; 2、烧杯、滴管、盐酸等; 3、放大镜、锤子、水 五、研修的过程及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课例研修。 通过本次培训,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我们已经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概念,围绕本课例的研修,我们课例组成员广阅群书及上网搜寻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然后组织学习,为课例研修的实验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2、围绕科学素养这一宗旨进行多次实验操作,并展开策略进行研修。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研修思路 3、我们把新课程的实施、课例研修和教师平时的教研教改都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反思。我们不但把课例研修的重点放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教学实践,还且还及时的进行推广。 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具体策略 策略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策略二: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课外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策略三: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最终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是科学课堂探究中的关键所在,它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途径之一。教师通过激励和帮助,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小组内的合作,也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互动。具体操作如下: 课例研修报告 6《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我挑选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周长》一课 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制作小布艺的花边,但是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缝、剪花边用的时间可能会太长,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我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创设了描树叶引入概念的情境,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课件音乐的熏陶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周长的概念,此环节我首先出示课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教室内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测量每一个图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想出测量周长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周长含义与合作学习测量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红红的新居让学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秋天是落叶纷飞的季节,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秋季的美景,你们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美丽的轮廓描下来呢? 生:能。(跃跃欲试地说) 师:好,请你们拿出一张纸和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学生们纷纷认真地画了起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师: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一名学生拿着他树叶和笔上前演示) 师:描的对吗?(全体学生肯定)你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 师: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又到哪里结束的? (再找几名树叶形状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动态演示)。 师: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线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基础为切入口。组织学生欣赏落叶图和描数叶。创设了感知动境。 二、结合实际,理解内化。 师:老师这有一些平面图形,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能够找到他们的周长。(课件演示,指名让学生上前用教棒指出图形的周长,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看来咱班聪明的孩子还真不少,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就等待着细心的孩子去发现,你们想一想,再看一看,你能找到哪些例子呢? (学生们有的思考,有的环视教室,纷纷举手发言: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边摸边说)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些物体,谁能指出他们表面的周长? (指名让学生上前分别指出钟表、光盘、硬币、人民币的周长) 通过列举生活中有关周长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创设生活情境。 三、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如何去计算图形的周长呢?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形、圆形卡片还有数学书和树叶,先估算出它们的周长,利再用你们身边的直尺或细绳,小组合作一起测量,边测边填表。注意,在测量的过程中你们要结合图形的不同特点想一想怎样才能测量得更快一些? 学生们分成10组,按要求先估算,边测量边填表。教师参与各组内指导,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简便方法测量周长。 师:请测量好的小组坐好,老师要找表现最好的同学来发言。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坐好) 师: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条的长度再乘4就行了。 师:恩,你的方法很简便。还有哪些图形只要测量出一边的长度就行? 生2: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可以了。 生3:等腰三角形,只要量出一边再乘3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的真好,这说明你们在学习中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继续努力!请大家接着说说你发现的好方法。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知识进行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生5: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细绳绕它一圈儿,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细绳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6: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或者把它再对折,量出其中的一部分,再乘4就行了。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7:我是用直尺量出它的周长的,我先在圆上做个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 师:那么如何测量一片叶子的周长呢? 生8:我是用细绳仔细地绕树叶圈,再量细绳的长度得到的。 师:因为树叶是不规则图形,所以我们没法用直尺去量它,只能用这个办法了。 师:看来大家真是集思广益,想出用直尺量、细绳绕和滚动法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测量周长。你们知道么,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大的用处呢!例如老师想做一顶帽子,就要用软尺测一测我的头围。想做一条裤子,就要测一测腰围。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呢?就和你的同桌一起互相量一量吧! 同桌之间互相量头围和腰围。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为自己的测量结果而高兴,谁来说说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 生9:我的头围是28厘米,腰围是61厘米。 师:测量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0: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师:刚才在小组活动中,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有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探究活动的时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去表达、去交流,在大量“探索周长测量方法”的开放性操作活动中体验、内化周长的实际含义。创设实践动境。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红红搬家了,你们看这就是她家新买的房子的平面图,(出示课件)你们能帮她算算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 生11: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我是把这几条边的长度都加起来算出来的。 师:你算得很准确,我代表红红一家向你说声谢谢!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实际测量,对红红的新居进行计算,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创设应用情境。 五、问题讨论,拓展延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周长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想老师想出一道小难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完成吗?请看问题卡片,想一想图形a和图形b谁的周长长? 生12:图形a的周长长。 生13:图形b的周长长。 生14: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一样长。 师:看来大家的答案有3种,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需要你们给我一个有利的证据,咱们分组合作,可以动脑分析,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量一量,结果自然会见分晓。开始吧!(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回你们找到正确答案了吗? 生15:我们组把图形a和图形b剪下来量了量,发现它们的周长一般长。 师:怎样量的?能演示一下吗? 生16:我们用直尺分别去量两个图形的长和宽,再用细绳分别量它们不规则的边线,把它们俩所有的边线加起来发现一般长。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7:我是思考出来的,我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知道图形a和图形b的宽和长一样长,再想他们里面都用的是同一条线段,所以他们的周长一样长。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 拓展问题环节学生通过剪图形比较周长的活动,培养了学习积极动脑,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愿望。创设了问题动境。 六、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吗? 生18:我知道了围成一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度叫周长。 生19:我学会了如何测量周长。 生20:我知道了测量的一些简便方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够再接再励!(宣布下课)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上的很成功,得到了全乡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创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还有头围、腰围等的测量活动,使每个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测量周长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正方形,还有哪些图形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就行了”学生想到了五角星和等边三角形,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课例研修报告 7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远程“国家计划”培训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国培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通过本次学习,使我的执教观念有了变化,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以前没有更好地了解现代网络教育的现状和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网络上的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通过培训,我的收获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对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是初次参与这样的大型培训,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是需要亟待解决,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模糊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国家的远程培训无形之中解决了我的这种后顾之忧。在课时安排上,每个专题都设置了一定学时的理论研讨,为学员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尽管不能亲自面对面地感受专家的理论研讨,但还是通过视频领略了各位专家学者来自学术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阐述,这对我不仅是一种提高,更是使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理论上的保证,对提高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二)学习经典的课例,开阔了我的视野。 培训学习的教学案例,是指导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让我从作课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三)专家在线解答,剔除我心中困惑。 这次培训,有专家答疑环节,对困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与专家的留言答疑,使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尽管面对的困难很多,作教师的我还是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加强校本研发,促动教育教学有效开展。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要结合本地区教学,积极进行校本研发,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找寻适合自己教学专长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富有地域特色。 (五)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技能 这次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立足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 三、通过网络学习,学会了交流。 “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师师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国培,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潜下心来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这次培训像梳子,帮我反思,梳理过去的教学理念;像春风,给我送来春的气息;像舞台,给我展示自我,收获自信的机会;像灯塔,照亮我努力的方向。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课例研修报告 8在《纲要》的指导下,在《指南》的理念下,我们的美术课例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在集体观摩、研讨反思、实践探索中师幼共互动、共成长。但回头想想在研究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观念的更新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已不局限于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孩子发现美、表达美的情趣,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 二 、绘画工具及材料的多样化 运用多种材料配合进行绘画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能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三、教学过程所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兴趣”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兴趣调动起来了,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2、活动性:“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教孩子坐下来画画。 3、观察性: 观察时要以孩子自己的眼光,教师不能替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园以《妙笔生画 神彩飞扬》为主题,认真组织了课例研修活动,进行了“观摩、研讨、再实践、再反思”,去探求美术教学的策略。在老师们阐述了课例研修中的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与解决策略和方法同时。本次课例研修既重视教师的方法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通过这次的课例研修活动,我们发现在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美术的兴趣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趣味化,又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孩子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利于孩子学习美术。 二、科学评价幼儿作品 孩子需要老师的鼓励、赞美,在美术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生动地去分析作品,以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空中楼阁》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小狐狸想看到远处的美景,在高高的树上造起了美丽的阁楼,树上还挂满了各种水果等。”孩子们都感到故事非常可笑,非常滑稽,对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非常强。小朋友们个个画出了他们心中的不同画面,非常有创造 2、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益智之门,为幼儿创造一个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幼儿带着问题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从而激发自己的思维。使幼儿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作画,使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使其不断进步。 3、探索幼儿的绘画规律。 幼儿绘画的造型和成人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幼儿画的视点具有多重性:幼儿画的比例,具有失调性,如人比汽车大,汽车比楼房大等;幼儿画的远近,具有印象性,如公路的远处、近处都一样宽;幼儿画的视形,具有正常性,如房子为正面,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作品,再给他提一些改进的建议,孩子会一天天地提高。 本次课例研修使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中得到了提升,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一起在课例研修的旅途上获得智慧、方法、启示,相信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在自己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课例研修报告8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课。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感受语言美的情操。 听了管蕾老师的课,我感觉她上的很出色,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说说。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管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管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管老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谜语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管老师用做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本课,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新课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谜语当中来,高效实用。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一点建议: 课文读的还不够到位,读的时间还有所欠缺,读的效果也有待加强。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例研修报告 9一、研修背景 1、乌苏市白杨沟镇中心学校。 2、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在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参加研修活动的有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和本教研组教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全面认清基本国情、基本战略和基本国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能得以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需要人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认知层面较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漠视态度和逆反心理。如:少有学生听京剧、看古典名著,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因此,应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难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4、教学措施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小组活动和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阅读课文、知识竞猜、讨论问题等方法来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 6、教学理念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选取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生活素材和历史素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搜集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每框1课时。 8、授课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欣赏中华文化 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中国闪亮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让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二步:通读教材,初步感知中华文化 使学生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例如:长城、故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生活在这个土壤上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的记忆和留存。 这两类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这个精神内涵最后凝聚成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学生举例,大家积极思考) …… 9、板书设计 ①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 ③中国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等。 ④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小结: 根据中华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横向看:博大精深;纵向看: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作业: 搜集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作品,阅读观看。 10、效果分析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学生课前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在展现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性,融入科学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品课堂的精彩。 11、教学后记 《灿烂的中华文化》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通过进一步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对我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由听、看、读导入,然后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整个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从思考和讨论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最后合作探究情感的升华,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12、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初中思品学科的培训课程。我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先观看专家讲座视频,然后参与班级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最后写专题作业。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曾向我反映,读思品课本时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但是上课时又感觉很枯燥乏味。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我们光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操作起来却不能落到实处,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公开课,老师在出示了问题后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学习,在听课老师看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甚是活跃,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现象,因为学生学习讨论后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所以说这是华而不实的,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杜绝的。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安排学习、借鉴。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很多的收获。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并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通过学习,我对课例研修的操作流程及开展课例研修的价值意义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课例研修是一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日后师训工作及教研工作的一些反思。 今后在师训及教研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始终围绕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课例研修报告 10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怎样授之以渔,实际上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方法。通过这次研修,我深深地体会到授之以渔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即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中,既可直接点明,又可语言渗透,既可学中自悟,又可练习巩固……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有较强的学法指导意识。 对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了解教师是否根据文本内容确立了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 《翠鸟》一课,在学法指导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通过观课,我们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再盲人摸象,而是有迹可见,有路可循,是为这次磨课的一大收获。 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的好处在于学生知道怎样学习,不再迷茫。比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渗透了课前自学方法: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要知道文章的大体内容;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文章涉及的.知识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知道应该怎样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学法、掌握学法、巩固学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黎玲玲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鲜艳”一词时是这样教学的: 1、默读第一自然段,并用笔画出描写翠鸟样子(外形)的语句。(这里是整体把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进行勾画,初步思考) 2、谁找得更加简练读一读?(这里是进一步缩小范围,培养学生根据要求准确把握词句的能力) 3、再从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中找出写翠鸟颜色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进行标注,进行强化) 4、从这些颜色可以看出翠鸟羽毛的颜色很多,用文中一个词语怎么说?(从具体到概括,词语的把握和理解) 5、在这里鲜艳形容颜色多而漂亮,老师通过查字典还知道了“鲜艳”的准确含义,并出示。(进一步深化理解) 6、通过学习翠鸟的外形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只( )的翠鸟。(拓展运用),通过这样多层次的教学,学生在把握课文的内容的同时,准确理解了“鲜艳”的含义,并能进行运用。 在教师的有目的的学法指导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参与有热情,思考有深度,目标达成度自然就高。可以说,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也值得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通过观课,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法指导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提取里面的学法指导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多方面、多层次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的同时,掌握并内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教语文”的阵地。 课例研修报告 11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读思结合,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9-20xx.7)——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阅读伴我成长”校园第x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20xx.9-20xx.7)——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 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x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20xx.9-20xx.7)——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举办校园第x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六、课题研究人员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方法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方法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方法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 指导学法→选择书籍→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今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的欧阳丽娜获得了二等奖,王梦婷、唐椰妮获得三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八、研究后的思考 看到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课例研修报告 12本期按照教学常规,我校举行了第一轮讲听查评活动,听了四位老师的课,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这四位老师的课时,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二、教师教学艺术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四位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了教材。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3、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这两位教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老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讲听查评活动,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语文课例研修报告5 近期,我参与了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感受颇深: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到老师们的课时,感觉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漫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沛体现吧。这些课通常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遇到数字圈起来。 (2)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 (3)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3、处置掌握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处置和掌握有其独到之处,她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 4、评价语言 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老师运用“你最聪明“来鼓励学生。”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小朋友,你真是个宝”、“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时学习,博采众长,充沛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身的教学生涯。 课例研修报告 13一、前一阶段听课的回顾 在开学一个多月的听课实践中,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 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学—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等,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 二、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渐适应,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心得前一学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为此地理备课组经过认真研讨,对后一阶段的`教学达成以下共识 1.作为教师,继续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力度,同时加强备课组内、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活动,充分调动备课组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后一阶段要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2.在总结、心得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后一阶段的教学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几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 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 ②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③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满堂转”不对,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注重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 ④各类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还是在课堂,因此任何忽视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3.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前一学段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期望也较高。因此后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如加强研究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们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课例研修报告 14盼望已久的教师远程研修开始了,今年的研修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平台,给我的感觉犹如“一花一世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世界”。通过几节课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六位老师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使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更好地上好美术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闪光点 整体来说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比较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一)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信息化教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本次培训当中主要涉及到了这一块。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贯穿到课堂当中来,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愉快的学习,不能愉快的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大大的降低。六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较大,思维训练量较大,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能引领,指导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通过互助的形式让学习进行自我探究,从而来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 有人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作为老师来说,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三)教学理念新颖,资源运用合理 在教师的授课中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有较强的亲和力;注重师生学习过程的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传授者。教具、范作典型。六位教师的课都不以讲为主,以师生对话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极具启发性和引领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做,有目标追求,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建议: 当然,美中也有不足。通过观课,也发现在教学中有些方面值得商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比如《大自然之歌》这节课,在研究探讨调色法环节,这是该课的难点,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精力给予讲解,但是用时过长,有句话说:“听见的不容易记住,看见的很难忘记,做过的容易理解。”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牢固的掌握知识。遗憾的是老师把时间没卡好,大部分学生作业没做完,最后草草收尾,对本节课影响很大,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总之,在这次观课中感觉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还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宝贵而先进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以后教学中,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努力提升自身的美术教学水平! 初中美术远程研修观课报告3 今年的分散研修运用的是观看给出的六节“优课”课例进行评课和撰写观课报告。这种方式很新颖,操作性很强。与以往的分散研修相比,这次的研修更加个人化,存在抄袭、应付的现象很少,更能突出自主学习的行为意识。我个人是很赞同这种研修方式的。 当看到给出的优课课例上的优课加上了引号,我很困惑这是何种用意。通常我们认为能够学习的录像课都应该是获奖的、优秀的课堂实录,所以我个人对这六节课的最初认识就是优质课,既然是优质课还有评价的必要吗?然而通过观看课堂实录、浏览相关资料之后,我对这些“优课”课例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改变了我之前的认识。下面我就这六节课给我的总体感受做一个观课报告: 首先是态度。从两个方面讲述我所说的态度:第一、执课人的态度。拍摄录像课要找一个比较成熟的课去讲,这就容易造成熟课,老师和学生都是在表演,演的熟练精妙、顺的流畅、自然。这样好吗?这样的录像课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没有了知识形成的该有的瑕疵。还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是拍摄录像课,拍完之后送上去评审,最差也能得奖,所以就造成了为奖状而上课,没有了原本的意义。态度没有端正,怎么让录像课真实、实用?第二、观课人的态度。既然让我们观看录像课那就应该都说好话,评课的时候避重就轻,应付了事。这样的观课态度就是去了研修的价值、研讨的意义和学习的本质。 然后是设计。我说的这个设计指的是教学设计。我所观看的四节课是我认为没有认真做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只是照本宣科把教参的内容抄录下来。没有做到执课人自己去思考这节课应该如何运用教材和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基础情况。没有做好这些准备,教学的设计也就不能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更脱离了学习的主题--学生。 再是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些课例中很少有体现,教会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比教学生怎么解答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我们想看到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上被学生灵活掌握、熟练运用,可是我失望了。当然,这与我们平时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平时的课堂就去运用,老师去讲、去渗透,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本身的技能。 最后是水平。 一、教师的基本功水平有高低。尤其是低年级教学的老师,要在普通话和粉笔字上下功夫。课堂上的语言精炼对我们数学教师尤为重要,精炼的语言直击重点,学生听的明白清楚。过多的重复语言容易使学生乏味,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没有必要再重复一遍,因为浪费时间更因为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误以为是真理的想法。 二、备课水平无体现。要想真的备出一节适合学生的课,并不只是研究好教材和做好学情分析,要在这两个基础上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说不要把现成的教案原封不动的照搬。当然,照抄教案是现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可是当没有了现成的教案,执教人还会上课吗?这就好比幼儿吃饭要被别人喂,一旦没人喂饭就不会吃了。尤记自己工作的第一年,刚设六年级,教材用的是地方编写的复习教材,没有教参和教案。只能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备课,一年下来所有的课题、课型都是自己设计教案。回想起来真是受益匪浅。以上就是我在观看学习完六个课例后的感受。个人色彩浓重,有什么说什么。曾经有位领导当面告诉我:评课时要说优点,好听的话,不要提缺点。很遗憾,我没有接受。一直以来我就这样评课,我认为评课就应该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研究。只是一味的说好听的,那是对执教人(年轻教师)的成长不负责任!只有把问题提出来,在研讨中交流解决才能使教研活动有价值、富有生命! 课例研修报告 15我们物理组参加了教学开放周活动,并且参加了展示课研讨活动,学到了很多,感受很深,收获很多: 1、此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 2、例题设计精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作业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充分体验到一中的"激情校园,和谐校园"的氛围,激情课堂上,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参与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首要的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老师写教案,设计课更多的是照搬人家设计精彩的环节,精彩的习题。而没有更多的去考虑:为什么教材编写者要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这个内容;学生之前的认知程度;教材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2、教材概念的呈现形式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 其次,学生要学会联系看问题,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在各方面不断地深入钻研,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课例研修报告 16本人学习了20xx年小学音乐远程研修: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苏婷婷教师执教的《雪花带来冬的梦》和王晓爽教师执教钢琴独奏《捉迷藏》的优秀观摩课,感触根深,充分感受到小学音乐教与学的多样化,以及教与学的乐趣,受益匪浅。三位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广博的音乐知识、严谨的课堂语言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应从情入手,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进行教学活动。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先用谈话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采菱》这节课淡化了传统的音乐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把小学生体验放在了整节课的核心地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创设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这一点很好。 二、重视音乐知识的探究活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形象。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通过听赏《采菱》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继而引导学生在聆听、体验、感受的过程中轻松主动地学会歌曲。最后将歌曲内涵逐步拓展延伸,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苏婷婷教师执教的'《雪花带来冬的梦》,由冬天情境的创设和背景音乐带学生进入雪的世界,感受冬的意境,把与音乐吻合的视觉图片、肢体语言等手段进行有效设计,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联系学生的生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音乐思维的灵光闪耀,让小学生将踏着优美的节拍,在健康快乐的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我会认真的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以实现自我教书育人的跨越式飞跃。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