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 |
范文 |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习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齐读)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习一首诗只读好就行了吗?(根据学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了解诗歌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来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2一、导入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3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筝音乐、《暮江吟》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学习 1、知诗人,解课题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约是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地地吟咏,一笑一吟地流露,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1)“暮”是什么意思? (2)“暮”和“江”在这儿各交代了什么? (3)吟:作吟咏讲。 (4)释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在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范读全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2)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然后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照射 瑟瑟:碧绿的颜色 诗意:夕阳从地平线上照射水中,江水一半是碧绿色,一半是红色。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意: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露水像晶莹的珍珠,月亮如同悬挂在天空上的弯弓。 3、想意境,悟诗情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它呈现给读者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里不仅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而且还给人们亲切安闲的感觉。尤其是“铺”的运用。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课件] 4、诵佳句,背诗文 (1)朗诵这首诗时,注意下面的节拍。[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红”要拉长语调;“可怜九月初三夜,”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二、朗读欣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巩固练习[课件] 1、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 代诗人 的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2、辨字组词。 暮( ) 残( ) 瑟( ) 铺( ) 慕( ) 浅( ) 碧( ) 哺( ) 3、说说下列诗句意思,注意粗斜体字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4学习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习后两句诗。 1、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八、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