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律长征》说课稿 |
范文 | 《七律长征》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律长征》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七律长征》说课稿 篇2下面我就刚才所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进行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认读“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七律长征》说课稿 篇3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目标1、2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七律长征》说课稿 篇4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说课稿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说课稿 篇6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 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