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美术教案 |
范文 |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美术教案 篇11、基本形体切挖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点”和“线”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造型表现,同时,“点”还具备“线”的表现略显不足的色彩表现能力。本课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 因为教材导语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点: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用点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地将“点”仅仅视为造型的元素,教材开始特别以点彩派的代表作品作为欣赏,并配以“修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画家。他把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不经过调和,用小号油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用点排列作画,画面由五颜六色的点构成,达到了他追求的‘最和谐、最明亮、最多彩的艺术效果’”的文字介绍。紧接着呈现的是“不同工具表现不同形状的点”的示意图,配以金钱豹和以点为主作为视觉呈现,以及以点状材料创作的不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和示意图共同构成了“点”在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表现特色。 翻页后,以“学习提示”开始,通过“技法点击”和示范作品及学生作品,为同学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技法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而“学习要求”清晰地点出了最终应该呈现的结果。 以点为主线,通过欣赏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及西涅克的《纳蒂布港》,对比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通过欣赏古希腊人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的建筑,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各种形式的物象,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充分体验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明白点无处不在。本课可采用“导入激趣—解读概念—欣赏作品—尝试创作—评价展示”来完成教学。 一、引导阶段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和西涅克的《纳蒂布港》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开放着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也是点;解放军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是点,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也是点。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2.欣赏作品,感受魅力。 出示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地表现了各种物象。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 凡·高的《星月夜》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 米罗的《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则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欣赏学生作品。 3.图乐共赏,学生创作。 这里提出作业要求: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 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作业要求:(1)用点画方法进行创作或临摹。(2)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对于率先出色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手段,再通过奖励机制请这位同学巡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最后同组学生互评。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四、 1.能否理解点的概念。 2.能否掌握“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及代表人物。 3.能否运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表现作品。 4.能否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点的形式表现点集合效果的方法很多,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3、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凡是客观世界的景物都是有透视现象的 2、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 3、让学生用剪贴的方法创作一副《远去的路》 过程与方法: 1、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透视现象。 2、让学生看图片尝试画出简单的透视图片。 3、教师小结定义什么是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教师示范画透视图。 4、注意透视现象同桌合作完成一幅《远去的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2、难点: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各种近大远小的图片资料 2.学具:旧画报等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 师:你能用间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透视的微妙,使他们更有兴趣了解和掌握透视。 3、揭示课题:《远去的路》 二、新授 1、讨论学生简易画,从中发现问题 讨论:在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以外还有哪些透视现象? 近高远底近宽远窄近长远短等 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问:什么是透视?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同的位置上就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底近宽远低的变化这就是透视。 1、出示图片:站的高的地方看远去的路站在左边看远去的路站在右面看远去的路小组讨论说说这些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2、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的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教学说明:用这样的比喻通俗易懂让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5、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 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3)作业要求:同桌合作一个画透视图另外一个负责剪贴 (4)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利用废旧的彩色画报根据前面老师所讲的透视方法来完成一幅剪贴的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画使学生对透视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评价 1、布置主题:奇妙的视觉。 2、展示学生作品。 3、点评:是否符合老师要求的透视变化和颜色变化。 4、教师小结。 4、线与造型 生活中并不存在绘画中的“线”,是创作者根据观察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进行表现而“提炼”出来的。从一年级起,每个学年的《美术》教材中都至少会有一课涉及到线与造型。但是基本都是以感受线条,体会线条造型为主。本课在全套教材中第一次将线条表现与造型联系在一起。开始呈现的生活中的“线”,其目的就是帮助同学们形成从生活中提炼自己需要的“线”的能力。所以在导入课文中这样说:“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你会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线:架在空中的电线,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还有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等。艺术家用线创作出众多丰富的艺术作品。”首先是“观察”,然后是“发现”,最后是“创作”。观察和发现线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创作。接下来选登四幅中外艺术作品就是为了让同学们直接欣赏并帮助分析“线”的造型能力。“线可以用来确定物象的形状轮廓,表现明暗结构、质感肌理等,对线的研究是绘画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翻页后,就可以看到和“学习提示”紧密结合的多种线条的表现形式,既有线条本身的多种变化,也有线条的多种组合效果。配合“学习要求”则是人物头像的线描画绘画方法。之所以选择人物头像,是因为这是上课时最容易观察到的表现对象,每一个同学都可以以自己的观察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线”完成作品。为了强调“线”,在“学习要求”中特别强调要“着重表现人物的头发”。教学目标 了解线是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与作用。运用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实线、虚线、有规则的线和自由的线表现各种头发。 小学美术教案 篇2一、教材分析: 《小小纸拖鞋》是综合制作、游戏的学习活动课。以游戏来营造美术学习的情境,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通过欣赏、表现、交流等活动来展开纸拖鞋的制作和装饰的探讨学习。 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拖鞋,使学生从视觉、触觉上感受实用美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制作之中,同时起到美术学习的情感教育作用。 二、设计理念: 在成人的眼光里,拖鞋与小学生好象相距甚远,其实不然,拖鞋设计不仅涉及成人的领域,而且还涉及到儿童领域。新课程改革要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小小纸拖鞋》一课让学生把熟悉的拖鞋作为创作的重点,是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强调学生把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通过情境的设置,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生活中拖鞋的结构以及设计原则,培养实用造型能力。 2、技能目标:掌握制作纸拖鞋的方法和要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应用美术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 能运用撕、剪、画、印等方法制作漂亮、合脚的纸拖鞋。 五、教学难点: 对纸拖鞋形式美的装饰。(拖鞋款式、图案、色彩的完美统一) 六、作业要求: 发现和选择恰当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运用合适的方法制作一双纸拖鞋, 七、教学准备: 1、学具:彩色笔、白纸、各种材料纸、有色卡纸,剪刀、胶水,各种小装饰品等 2、教具:拖鞋实物,四双纸拖鞋,课件,小奖品。 八、课前交流: 九、课别:综合(制作、游戏) 十、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鞋的欣赏,丰富视觉形象,注重素材积累 教学设计:教师课件展示鞋的发展演变,在轻快活泼的音乐中让学生欣赏、观察不同年代、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鞋, (2)引出拖鞋,介绍自己的拖鞋。 (3)拖鞋欣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探讨。 二、 演示与分析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说一说拖鞋是由几部分组成吗?(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设置情境,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了解创作方法,引导探索制作步骤。 教学意图:欣赏同龄学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点播了创新的火花,消除了创作的畏惧心理,产生了你行我也能行的学习动力。 3、师生转化角色,淡化课堂环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1)教学设计:教师出示“美与健拖鞋店即将开业” 拖鞋店里有四个模拟的展柜,分别代表每一组,我们各位同学就是一名小小的“拖鞋设计师”,做好拖鞋的同学请把它放在你那组的展柜里,看哪一组做的最多最快。各组在制作上要力求表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2)“设计师”运用各种综合材料,设计不种款式,造型新颖有创意的拖鞋。 (3)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巡视辅导。(播放音乐) 辅导要点: A、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利用现成的鞋模,撕或剪出鞋底的形状。 B、鼓励学生大胆、细致制作,运用我们学习过的图案、平面、立体等知识设计一只或一双拖鞋,在设计制作时要大胆想象,可以手绘图案,可以剪贴,注意颜色搭配。 C、注意卫生清洁和用剪刀的安全。 三、观摩欣赏,表演购买拖鞋的情景。(播放音乐) 1、推销拖鞋: 教学意图:将自己的作品向他人介绍,得到他们的`青睐和赞赏,是孩子们的愿望,作业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2、拖鞋展示: 教学意图:创设生活情境已是美术课改实验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纲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就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学生的创作奠定基础,本环节还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注重了协作精神的培养。 3、购买拖鞋,并说明购买的理由 教学意图:均等级的评价,注重教育过程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个体的倾向性比较主,不评等级,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的形式给经适当的评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四、课后拓展,加强学科辐射,注重学习延伸。 师出示擦地拖鞋,指出正是有了人们这种创新的精神,我们人类的社会才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展示几件用染纸、碎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的拖鞋?课余时间还可以设计出更多更有创意的拖品作品,为今后其他的设计课做好铺垫。 教学意图:一两句话的课后拓展,让那些喜爱学习的孩子有了更宽的学习天地和更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小学美术教案 篇3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中国民间泥玩具,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泥玩具的知识。(了解) 2、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接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泥玩具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认识、感受中国民间泥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具:计算机、CAI课件、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台、 部分民间玩具实物。 2、学具:各种民间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民间玩具实物,引入课题。 2、出示课题 二、欣赏泥玩具 (注:所有图片欣赏的玩具都通过电脑及大屏幕进行展示,部分比较小的实物玩具通过视频展示台欣赏。) 1、导言:中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泥土是我们周围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千百年来,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却用它雕塑出许许多多造型优美、形象可爱的艺术品。 2、欣赏《彩色羊》《大鸡》《花小狗》《娃娃鱼》《麒麟送子》 小组讨论: ①问: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②问: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 有什么特点? (玩具,样子很可爱) ③问:它们主要用了哪些颜色? (红、黑、黄、绿、蓝) 三、艺术实践 模仿民间泥玩具的造型特点和色彩,创作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教师指导创作。 四、小结: 同学们,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手创造了这么多好看又有趣的民间玩具,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美的享受和欢乐。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第三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 观察、思考、感受: 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 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 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 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第4课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小学美术教案 篇5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游戏、动手制作及实际运用,感受愉悦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材中是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材料,用废旧纸盒、废旧瓶子装饰设计人物造型,组合成一家人。这节课是在纸质的面具上画出家庭成员的脸部,组合成“快乐的家庭”。 针对低年级对绘画技能掌握有限,对具体形象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外貌特征人物的特点以及了解多种表现方法。学生通过人物脸部特写的细致变化过程,更可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树立学生良好的情感。图中巧妙设问,注重学生的审美经验积累。层层步骤给学生提供了绘画脸部的基本和更细部方法。而事先制作好的多种形状的面具外形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另外,充满个性的同龄人作品无疑给学生以激励与自信。同龄人戴着面具活动的场景,让学生现场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整堂课以快乐家庭为情景,体验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二、教学目标: 体现与发现:启发创造,使学生在观察中区分不同年龄、外貌特征的人物头像。 实践与创造:个人大胆想象,集体创意添加,使面具更具趣味性。 欣赏与评议: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媒体的合理运用,不断激发全班创新欲望。 三、教学重点:画出家庭成员的基本形象特征。 四、教学难点:抓住五官细节及夸张,鲜艳明快的色彩以及装饰方法上的独特创意。细节夸张的表现及装饰上。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范例以及制作的相关材料与工具。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色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面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及其他工具 1.欣赏导入。 (1)用课件播放动画片里的音乐,学生戴着面具扮演动画人物,提问:小朋友扮演的动画人物是谁?你从哪个地方认出来的? (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不仅提起了了上课的兴趣,还在画面、声音和色彩的刺激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意识。) (2)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快乐家庭》。 2.感受体验。 (1)播放课件。课件演示动画里的家庭人物头像,指出人物的称呼。 (2)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在这些头像中,指出他们在家中的称呼。(从动画片里的人物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 (3)学生教师归纳人物形象特征的区别方法:外貌特征上区分不同的人物。 3.自主探究。 (1)学生拼出五官的准确位置和称呼。 (2)出示拼好的人脸,请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后说一说:怎样区别他们?不能区别的原因找出来。 (对比的平面画面,充分展示了媒体的优越性,学生能清楚地进行细节对比,从而容易地指出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所在。) (3)从演示的人物脸部找出年龄外貌的特征。 (课件中的逐步演示,较完整地展现了多种人物的面部特征,使学生对不同人物的长相特点都能容易地进行区别。) 4.设计制作。 (1)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做有面部特征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以小组为单位,在选出的作品上集思广义,再创造,完美作品。 (教师的当场范画,课件中同年龄人的作品照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展示表演。 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并戴着自己做的面具组合快乐家庭,一起拍全家福。 6.课后拓展。 用课件展示其他表现形式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后可以试一试。 小学美术教案 篇6教材分析: 房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画房子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房屋建筑因时代、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欧洲式的,尖尖的房顶直插云端,显得矫健挺拔;中国式的古建筑,不同颜色的墙壁配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庄重秀丽;也有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直指青天。 学生分析: 孩子的现实生活中,城市人们已告别了火柴盒式的单调的建筑样式。在农村的房屋虽说构造简单,但那富有变化的窗棂、屋门以及屋顶密集排放的瓦片都给人以美感。侧重引导学生去感受,并从形的组合和线条的组织上去观察、认识、分析、想像,表现多种多样的房子,对线条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描绘漂亮房子的欲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刻理解线的表现力和美感,提高线的组织运用。 2、学习深入细致描绘复杂对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深刻理解线的表现力和美感,提高线的组织运用。 2.学习深入细致描绘复杂对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只小猪盖房子》视频。提出帮助小猪设计房子。 2、引出课题:用线造房子。 二、新授: 1、欣赏美丽的现代建筑,古代建筑,国外建筑。 2、阿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房子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不同样式的房屋给人不同形式的美感,不同线条的运用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3、了解房子的结构,请问同学们,一所房子首先必须有什么呢? (1)房顶 (2)门窗 (3)围墙 4、师讲解线的种类与运用。 (1).直线:挺拔、有力、安定 (2.)折线:有节奏、锐利、焦虑、不安定 (3).曲线:柔软、飘逸、流畅、动感、弹力、幽雅 5、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设计一所房子,用线画下来。可以是现在的房子,也可以设计未来的房子。 鼓励学生大胆用线,大胆创新,大胆想象。师巡视指导。 1.房子用几何形概括,各部分的大小搭配,高低错落,造型的别致。 2.用线的大胆肯定,线的组织。 3.画面的黑白处理。 4.背景的添加。 6、作品展示。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对于构思巧妙,线的排列组织比较好的作品给予肯定。 三、师小结。 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也非常有爱心。相信在你们的帮助下 ,小猪一家会更加幸福的。小猪一家会感谢你们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