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教案 | ||||||||||||||||||
范文 |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师讲故事: 从前,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想寻找一名助手。于是他便在智慧屋外贴了一张招聘启事,上面写着:如果谁能花最少的钱把一间智慧屋装满谁就能被录用,并且还能获得一顶智慧小帽。听了这个消息,小动物们纷纷行动起来。你瞧,小狗信心百倍地扛着树苗,小猪兴高采烈地搬着稻草,小马满头大汗地驮着泥土……慢慢地,天黑了,只见小兔蹦蹦跳跳地走进这间智慧屋,它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手指,便获得了这顶智慧小帽。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兔是怎样获得这顶智慧小帽的吗?(出示图片1) 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三幅城市夜景图,你们想欣赏吗?(出示图片2、3、4,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好吗?(出示图片5课题:灯泡亮了并板书)关于灯泡你有哪些问题呢? 学生猜想小白兔的方法,并起来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思考并回答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并配以图片,开始一节科学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和思维的火花。 关于灯泡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有的可以当堂解决,有的不能当堂解决,这一问题的创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提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活动一、大胆猜想。 (师出示小灯泡)看,老师这儿就有一个小灯泡,想一想这种小灯泡常用在哪里?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手电筒,试一试你能让它亮起来吗?你是怎样让它亮起来的?为什么把开关一推手电筒就亮起来了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呢?猜猜看。 活动二、验证猜想。 要想知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1)出示小建议(出示图片6,提醒学生在拆装手电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安全。②要注意按顺序摆放拆下来的器件。③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在记录卡上,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④观察完之后,再按顺序组装好。 (2)学生拆装手电筒。 在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爱把手电筒当成玩具,不仔细观察,就忙着组装。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巡视,关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同时注意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3)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不仅说出手电筒的组成部件,还说出组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发现手电筒中两节电池装反了,灯泡就不亮了。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这些发现和问题为后面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出示图片7,针对组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电池的正负极。) 活动三:提出假设。 你认为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有哪些? 老师也给你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活动四: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 1.小组分工,拟定实验方案。 (1)出示图片8,让学生认识这些实验器材。(2)选取器材,想一想活动中应注意什么?出示图片9,(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特别提醒学生:不能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两极直接连接,这样电池里的电会很快用完的。) 2.分组合作,实施探究。 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把电路图中常用的符号展示给学生。 强调指出出手电筒的弹簧和金属外壳就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活动五:电从哪里来? 阅读资料卡,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发展史的兴趣,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出示图片10、11、12,让学生了解电池的种类、电池的发明及电的来源。) 学生就会联系实际回答,自然会想到手电筒 实验验证。 学生拆开手电筒看一看,看看手电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认识的有几种,不认识的有几种。 学生分组合作,再把手电筒装上,,看哪组完成的最好 学生相互交流组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出现的问题。 学生回答: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是:小灯泡、开关、电池、弹簧和金属外壳。 认识并选取做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掌握它们的功能,知道不能把电池的正负极连起来。 分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学生:展示电路图,介绍连接的方法。 学生用符号画电路图 总结: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了解电的相关资料,知道电的来源有两种:1.电池,2.发电站。学会辩证的看问题。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科学教案 篇2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4教 材 :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 1、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2、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教学重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 分组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保温板。
科学教案 篇5【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种子的外观,激发种植的兴趣。 2、引导幼儿猜想种子的播种方法,并学会记录。 【活动准备】 西瓜、西瓜籽、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西瓜) (2)它是从哪里来的?(地里长出来的) (3)是怎样长出来的?(西瓜籽) (4)西瓜籽藏在西瓜的什么地方呢?(西瓜肚子里) (5)解剖西瓜让幼儿观察 2、观察 将一粒西瓜籽放在投影上让幼儿详细观察。 师:你观察到的西瓜籽是什么样的?幼儿描述 过渡:刚才我们和西瓜籽是用眼睛做朋友的,你们还想和他怎样交朋友? 3、分组接触西瓜籽,让幼儿在看、摸、闻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西瓜籽。 (1)集中,让幼儿说说你是怎样和西瓜籽较朋友的?(看、摸、闻) (2)让幼儿说说看、摸、闻到了什么? 小结并过渡:小朋友和西瓜籽交朋友时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西瓜籽闻起来香香的,摸上去很光滑,西瓜籽还有许多的秘密,小朋友猜猜西瓜是怎样往土里种的。 4、幼儿猜想种子的种植方法并记录。 结束:今天小朋友真棒发现西瓜这么多的秘密,过几天我们就要一起去种西瓜。 科学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重点难点: 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教具: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 2、学具: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教师活动: 一、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1、碰球游戏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请3-4位幼儿) 二、引出新游戏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三、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四、总结评价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科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能自己制定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2.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3.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和多媒体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内分别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用30分钟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是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二、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够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能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下课后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就要给予表扬。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等方法进行。 4.鼓励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过程: 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做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光线强弱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 莲花: 上午8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 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 科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 ●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 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能够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 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教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 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轮子传到另一个轮子上,带动了轮子的转动,也决定着轮子运动的方向。 6、分组操作实践。 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 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 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轮子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的画面,了解皮带传动装置在机器运动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缝纫机、游乐场里的旋转玩具、工厂里的机器、农村的脱粒机、拖拉机等) (二)、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1、电脑演示、放大座钟内部的传动装置,观察:传动装置的结构跟皮带传动装置有什么不同? 2、观察传动装置的运动状况,了解此种传动方式叫“齿轮传动”。 3、分组操作实践: 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内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齿轮传动装置,研究它的传动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 ⑴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齿轮A,观察发生的现象。 ⑵增加一个齿轮,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观察另外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记下另外两个齿轮的方向和快慢。 A B C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转动 A * * B * * C * *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5、讨论: 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6、小结: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加入一个齿轮。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比如一个16齿的齿轮会使一个8齿的齿轮的转速增加一倍。 7、扩展阅读:几种齿轮传动的装置(教材15页)。 普通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伞形齿轮传动、内齿轮传动 8、比较: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皮带传动可以远距离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齿轮传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但必须近距离。) 9、设疑:你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既可以远距离传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的传动方式呢? (三)、探究链传动的特点。 1、依靠一根结实的链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操作演示链传传动装置,学生观察两个轮子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2、交流发现。 3、操作实验器材,体验链传动的特点。 4、比较:链传动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链传动可以最大限度传递力,也可以远距离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巩固应用,迁移拓展。 1、谈话:各组学生分别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个部分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 (电动赛车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音乐盒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自行车应用的是链条传动……)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 3、拓展迁移: ⑴玩一玩: 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