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
范文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了解内容,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 3、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4、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要点: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点拨要点: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从而深刻的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 三、朗读句子,品味“艰辛”。 1、师:奇迹是喜人的,但是,奇迹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艰辛?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辛和精神的可贵。 3、师生交流。 4、点拨要点: ①、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②、老人年老、瘦小。 ③、生活条件艰苦。 ④、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四、领悟“背影”,深化人物。 1、师: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他的高尚,他的坚持,让来访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临别时,作者有段精彩的描写。 2课件出示句子:“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师:一个酸字,蕴含着作者太多太多的情感!想想:作者为什么会“酸”? 3、师生交流。 (点拨要点:酸,一为“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者感到伤感,二为老人的精神,老人的付出,老人的坚持让作者感动不已。) 4、师:老人深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为了造福子孙,老人就这样在山沟里默默坚守着。 5、出示老人背影图,师配乐深情朗读:望着老人瘦小的背影,多少往事涌上了心头:那一次,狂风大作,老人顶着大风,扶起那倒下的一棵棵树苗;那一次,老伴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料理完丧事,老人又扛起铁锹走进了山沟里;那一次,女儿又来接他到城里去享清福,老人只是摇头,他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6、看到老人的背影,你还想起了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可仿照以上排比句式) 7、学生小练笔。 8、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设计意图有三:一、以一个“酸”字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老农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再次深化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引起学生的再次共鸣。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是对课文句子的再次练习和对文本的拓宽,对学生也是一次不错的练笔的机会。三、大大的强化了老人的形象,使得老人的形象、老人的精神更加的立体化,更加的深入学生的心里,为后面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做好铺垫。) 五、理解文意,升华主题。 1、师:把贫瘠的山沟变为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当告别老人的时候,除了感动,一番肺腑之言涌上了作者心头。 2、出示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点拨要点:“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六、拓展延伸,影响你我。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①、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②、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们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走近这位老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检查,反馈。 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高照小学=25亩 几所高照小学=3700亩(148) 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了不起”。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创造了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自读,勾画,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美丽、充满生机、茂密……)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险恶的环境 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自由发言)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 (三)伟大的品性 老人在创造青山的伟大奇迹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学生自由说) 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齐读。 学生质疑。 预设: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2: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问。 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大家朗读文章结尾,“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己说) 小结:是的,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练习 1、学习小练习笔。 摸着这块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对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你想___________对全世界人说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结。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 “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三、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8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3、此时,你认为青山不老仅指树木苍翠,绿意盎然吗?还指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默读课文,迅速在书中找一找。理解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回归课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6、指导写法。 (四)畅谈感想,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五)课堂作业 1、读记词语。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2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3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积极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5、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1)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2)指导:“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原因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积累拓展 1、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2、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4【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青山不老 课文原文(附全文注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课文分析】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青山不老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⑴ 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⑵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三、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NextPage第二则]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检查自学情况,播放幻灯片,出示词语。 三、配合录音轻声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发音,停顿及朗读感情。 四、播放音乐,学生配乐轻声朗读,解决问题。并哟个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1、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生么样的奇迹?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3、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因音乐的带动联系课文内容,加强理解与体会,帮助学生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为第六单元配乐诗朗诵奠基基础。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说说本课的大致内容?”要求一眼简练,重点突出。 (1)学生总结回答,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七、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八、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九、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十、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十一、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十二、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