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
范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通用2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3、哪几句话是写第一个画面?出示课件,指名读,谁能说他读得怎么样?(应该柔和些、语气舒缓些)皮鞋匠为什么会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呢?谁能再读一读这句?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8、请同学们看字幕,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比较哪一个好?即删掉联想部分和没有删掉的区别?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 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

二、 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 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 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 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 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 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 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关于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有一个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传说,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打开课文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读一读这美丽的传说,想一想,月光曲的谱成与一般的曲子的谱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

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五、举世闻名的音乐家竟会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亲自弹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呢?在这之前,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四、一场感人肺腑的交谈,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呢,此时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内心激动,他走进了茅屋看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五、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六、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作为音乐家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声宣泄。他会弹些什么呢?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七、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情感与思想】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拓展与延伸】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

【重、难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节课,我们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播放音乐视频。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支曲子是谁创作的吗?

对,它的作者就是号称平民音乐家的——贝多芬。他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是多么得热爱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你们想知道这支曲子是怎样的曲子,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与平民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并用心灵感受他为故事中的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

教学提示:抓住“传说”一词,理解《月光曲》可能是这样谱写的,也可能不是。

三、细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2、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两次弹琴?分别弹的是什么内容?弹得怎么样?

3、从全文来看,穷兄妹俩和贝多芬各是什么样的人?

4、你知道《月光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这些感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教学提示与参考:要求学生按课文顺序自学课文。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语,注意体会人物的人格美、语言美与艺术美。

1、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地点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人物:穷兄妹俩和贝多芬。

2、至于弹琴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贝多芬弹琴时的情境加以分析。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学习;第二次弹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动。谈得非常好,可以从穷兄妹俩听音乐时的神情、联想和听完后的表现看出来。

3、对于穷兄妹俩的分析,抓住他们的对话和听音乐过程中的相同表现。穷兄妹俩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热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家。

4、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实在的事物与联想。指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曲调及其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曲子的美妙,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和《月光曲》是即兴创作的。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欣赏钢琴曲《月光曲》

六、作业: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教学准备:《月光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 )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 指名交流。

⑵ 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 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 同情 激动

贝多芬 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3、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6、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7、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8、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9、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

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1)预设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A、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B、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②引导体会: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③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预设第二个问题: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A、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a、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b、为什么?(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c、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d、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②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B、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3)预设第三个问题: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A、“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B、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知音

弹奏想听感动

再弹入神动情

记录本陶醉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2

【文章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

二、学习第一段

1、细读思考:

这段写了些什么?

2、理解“传说”的意思,及第二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分层。

2、逐层理解课文:

⑴ 学习第一层:

① 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着重理解“断断续续”一词。

⑵ 学习第二层:

① 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投影出示兄妹谈话的内容,请学生读这段话,抓住重点词,会这段的含义。

侧重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B、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结合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去体会:正因为这家人贫穷,但又爱好音乐,才激起了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

C、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重点理解盲姑娘的话。(只通过一首曲子,盲姑娘就推测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可见她懂音乐。)

D、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想到了什么?他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② 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理解“清幽”一词,并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并体会其意境。

a、仔细阅读课文,指出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b、根据书中描写的内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并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及节奏会有什么变化?“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c、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一部分,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去欣赏体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⑶ 学习第三层:

① 齐读这一层,想一想写了些什么?

② 理解“飞奔”一词,它说明贝多芬也被自己所弹奏的乐曲激动着。《月光曲》倾注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深厚情意和对大自然的爱。

③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层。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听──弹──记。)

2、按照事物的发展,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同情──激动──激情。)

《月光曲》相关知识

推荐贝多芬 (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

贝多芬二十八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月光曲》 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莱茵河 全长1300余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散步(听)谈话(同情)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贝多芬走近(弹)曲子(知音)创作《月光曲》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4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 指名读。

⑵ 接读:

女→男→全班。

⑶ 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14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

1、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众生:这叫“知音”!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月光曲》响起)

d)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选择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

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板书:

10、月光曲

走近茅屋

贝多芬

弹奏一曲

有才华、有爱心

即兴创作

六、媒体和资源:

录音机或多媒体、钢琴曲《月光曲》(三个乐章中最有代表的乐曲剪辑成一分钟曲调)笛子曲《苗岭的早晨》片断、CAI一套(内含皮鞋匠联想内容的句子、选择题、家庭作业)。

七、教学评价: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面广、想象丰富,教师引导得法。不足之处是在引导学生联想时应该多抽几名学生。

八、教学反思: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8

设计思路:

第一步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两首曲子,让学生在感受贝多芬创作丰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他的曲子的不同风格,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第二步是直奔课文重点段-----反映《月光曲》内容的第9自然段,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内容,再研读课文,乐文对照,具体感悟音乐意境;同时,凭借音乐想象乐曲的全部内容。

第三步,回到课文的2---8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和动力: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变化,贝多芬的心境变化与《月光曲》的意境是统一的。第四步,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回归课文整体,再次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领悟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及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发学习热情。

师:美丽的夜晚,银光洒满大地,你走在小路上,一定会遐想联翩,一定会激情无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这样的夜晚,创作了一首曲子《月光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

2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贝多芬的资料。

师: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曲子,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贝多芬的两首曲子。大家边听边想,你喜欢哪首曲子?教师播放《命运》和《献给艾丽丝》

师:你们真会听,这两首曲子一首热情奔放,一首优美抒情,风格各异。今天,我们来学习体现他抒情风格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乐曲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境界。)

二、借用音乐,感悟乐曲意境。

1、初听音乐,整体感悟。

师:大家一定等得着急了,想听听《月光曲》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首曲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月光曲》。

学生可能会说:就像《献给艾丽丝》一样,很柔美;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蒙蒙胧胧的,特别美;我觉得乐曲开始时很安静,后来有了变化,音量变大了。

(让学生整体感悟《月光曲》,体现了从整体入手的设计观念。同时,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2、乐文对照,把握内容。

①小组合作学习。

师:《月光曲》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月光曲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很快发现课文的第9自然段讲的是《月光曲》的内容。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觉得《月光曲》的旋律可能是什么样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全班交流。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学困生来说,则体现了人文关怀。)

②全班交流。交流一: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

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刚开始时是很缓慢的,因为书上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多平啊;曲子不仅慢,还很美,你看书上说“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3银光”。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很美地读出来吗?生读后,教师引导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出了音乐的安静,因为月亮是慢慢升起来的。师:请大家像他这样读一读。 

(对《月光曲》旋律的理解,让学生从文中找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朗读的训练,则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师:继续交流,你觉得音乐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音乐后来起了变化,因为书上说“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是变化了,因为我听到声音比原来大了些,节奏也变快了。

师:你把刚才播放的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然后把音乐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你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师:你还对《月光曲》有什么领悟?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后来海面上刮起了风,音乐声更大了,你看:海面上“刮大风”“卷巨浪”,有“浪花”;也许这时音乐到了高潮。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学习,有收获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朗读,别的同学评价。

师小结:《月光曲》旋律可能是:舒缓——渐强——高昂。“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

(小结使学生对《月光曲》的旋律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再听音乐,出示连续的几组画面(月亮从海面升起、月亮穿过乌云、海浪汹涌),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完整体会。

(实现了乐、文的整合。)

3、整体连读,把握旋律。

教师请大家把第9自然段第2---4句连起来读一读,并指导方法:速度:慢→较快,音量:弱→强。让学生自由读、配乐读、全班齐读,以体会乐曲的意境美。

4(通过连读,使学生对旋律的整体性认识提高了。)

4、借乐联想,感受音乐才华。

①从大家的朗读声里,老师也和皮鞋匠一样,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真的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是,“好像”)月光下的大海是皮鞋匠怎么到的?(联想)是他听到什么后联想到的呢?(琴声),你能说说皮鞋匠听到琴声后是怎样联想的吗?(从舒缓之声想到月光慢慢升起,从渐强之声想到月亮穿过微云,从高昂之声联想到海面波涛汹涌)

这里,我们把联想的内容用“~~”标出,琴声是引起联想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标出。

②在这一段里,还有一处联想,请找出来。

重点讲“事物”:这一联想是皮鞋匠看到什么后产生的?(恬静的脸、睁得大大的眼睛,这也可以说是妹妹的表情)

③教师再播放《月光曲》,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美妙的音乐意境。 ④小结。

同学们,皮鞋匠听到琴声,就联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甚至透过妹妹的表情也觉得妹妹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说明了什么呢?(贝多芬弹得很成功、熟练、有创作才能、才华横溢)。

三、研读前文,体会创作动力,理解“两境”统一。

1、理清创作原因。

师: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8自然段,从课文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学生自由阅读,然后交流:交流一:

①原因一: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随便说说。”(不是随便说,妹妹是多么的渴望啊!“随便说说”表明妹妹十分体谅哥哥,多么懂事的妹妹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B、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可能会产生同情。)(体会人物的心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5交流二:

②原因二: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阅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6、7自然段)。

A、“多纯熟”“感情多深”(说明盲姑娘懂音乐,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指导朗读。

B、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里会怎样想呢?交流三:

③原因三: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A、第2自然段:小镇的美妙夜景。

B、第8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从“清幽”看出,屋里清秀、幽静。从“银纱”看出,屋内景色很美、朦朦胧胧的,这种颜色极易让人产生幻想。“银纱”指的是月光。

C、读。读出静、美。(自由读,示范读、指名读、全班读。)(美妙的意境是朗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理顺人物心情变化。

①从2---7自然段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是变化着的:平静----同情----激动。

②小结:是啊,宁静的夜晚,银纱似的月光。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更何况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呢!此时,他想象的闸门已被打开,创作的灵感已被激发,于是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理解“两境”统一。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物的心境在变化,那么人物心境的变化和乐曲的意境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浏览全文。在变化的音乐声中,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联系: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后十分感动,正像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

(这里,学生通过总结,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前后联系,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四、再播音乐,培养想象能力

1、回归整体。

6配乐朗读全文,想象这个神奇的传说,同时体会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月光曲》有了完整而深刻的了解。)

2、发散练习。

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音乐后联想到了《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不出示画面,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也请你尽情发挥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

(学以至用。让学生听、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板书:

听——看——弹

听——看——又弹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9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莱茵河 、入场券 、微波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琴键、陶醉、幽静 、纯熟、断断续续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想象的重要性,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它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人人爱吃。请你发挥想象,合理地编一个与苹果有关的故事。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但是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设计意图】总结填空是全面总结学习收获,所以有内容层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层面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这应当是学生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一个起点,学生体味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应当更多的是在课外这个广阔的世界里。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