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化石吟课时导学 |
范文 | 化石吟课时导学(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石吟课时导学(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石吟课时导学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理清结构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 《化石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互动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 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化石吟》 2.解题: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 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3.出示学习目标(课前标示在小黑板上)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 1.正音 骸潜裹葱茏 2.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和节奏 3.指导朗读: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小黑板,以第一节为例,强调一个词语或关系 密切的字与字之间不能停顿,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4.看着小黑板节奏的提示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分节朗读评价 5.齐读课文 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和理清诗歌结构 1.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归纳诗歌大意,其他学生认真听并适当地作出评价和补充完善: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快速默读课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理清诗歌结构,指名学生回答,评价完善并板书:(1-2)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小结:总----分----总(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细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诗中第一节连续四个问句,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续不断的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②“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 ③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明确: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2.延伸拓展:“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明确并板书: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3.小结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4.总结:《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三.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 化石吟课时导学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并即时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媒体】 录音机,实物投影,计算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化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发掘文中写法上的闪光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关于谁是鸟的祖先,学术界曾有过旷日持久的争论。1861年,考古人员在德国境内发现了一块生物化石,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推翻前面的观点。显然,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向我们一一讲述着亿万年前的奇幻神话。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 2、朗读: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划出停顿,并初步休味文章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找2~3名学生),其他同学可给中肯的评定。 全班齐读。 3、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代表发言: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赏析 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还应细致的研究本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对我们的写作有指导意义。请小组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老师给予指导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 结构上的特点: 语言的运用(选取你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老师最后小结: 1、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第三,四节先讲动物后讲植物,而第六节也是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2、过渡句的作用。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肉体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3、语言的生动,形象。如:运用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四、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利用课前自己所查的图片资料,或创作一首诗歌,或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第一课时所总结出来的本诗的写法指导,展示学生创作。 教学过程 先给学生展示两篇范文,再让小组交换看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小组讨论选出小组内最优秀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则由师生共同评论。 附范文: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选自《千字文名篇导读》)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化石吟课时导学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感、韵律美。 2、培养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预习】 1、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太古:远古时代。 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2、朗读这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一、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⑵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写出了作者非常的.热爱化石。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题目中的吟是赞颂的意思。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反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 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真是难能可贵啊! 化石吟课时导学 4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 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吴xx,来自xx中学。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 对,是化石! 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鲁迅说的: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排斥满族),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观赏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发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对化石,作为诗人的张锋,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科学美、情趣美、语言美。 (板书诗题:化石吟,并写下“诗”这一体裁特征) 二、检查预习 诗歌的学习,朗读是第一步;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前提。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 请看大屏幕上的词。 奇幻(huàn) 万载(zǎi) 骸骨( hái) 乌有(5 化石吟课时导学 5一、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 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 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前准备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七、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3、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4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5、 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6、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吗?请模仿着写一首。 八、教学效果及反思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化石吟课时导学 6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 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课时导学 7学习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预习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58二1-3题。 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导入,观看化石图片。 二、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2、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3、老师预设的问题: (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答案 (1)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5)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3、4、5、6节是化石的“话”。 (6)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三、品味、积累(任选一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做好积累) 1、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3、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研读诗文,你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或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提出来,共同分享。 四、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反馈检测: 1、听写词语。 2、完成《导学导练》P60 化石吟课时导学 81、教学内容 该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科学有关,而本篇文章作者以诗的形式,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展现生命的进化规律,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等。 2、学生分析 在课前没有要求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对这篇文章如同路上的陌生人;加上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不甚了解,空洞的句子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如按一般的教学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诗中的字、词、句子、时间跨度、科学依据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成为学生的障碍。 3、设计思想 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未预习的具体情况,树立因时因人而变、平等教学、欣赏教育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的教学原则,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互评法来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1)、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 2)、把握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能独立搜集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把握本诗的主旨,培养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累好和运用好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搜集材料和解决问题;同时把握好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并能把握本诗的主旨,培养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6、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没要求预习 一、导入。 老师提问:自从人类产生后,人类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记载人类了解到的一切事物,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但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以及人类出现后大自然许多未知的东西,我们今天又凭什么去了解和研究呢? 学生讨论(课堂热闹起来。) 老师要求安静,全班安静下来。 学生举手答:知识、科学、树木、泥石。 老师:老师从同学们的七嘴八舌中得到了一点信息,那就是泥石,而我们的答案是与之有关的“化石”。既然我们说到了化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化石吟》。它不仅带给我们进入远古的年代,从中窥见亿万年前奇幻有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而且还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未知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8页。 二、进入课题。 老师在黑板上写好课题。 老师:1、同学们因为没有预习,给3分钟时间自由快速地阅读。 2、要求:(1)通过工具书,扫除阅读的障碍,生字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基本了解这篇课文的体载是什么? (写在黑板上) 3、老师提示3分钟到。 4、再给同学们2分钟互相讨论完成上面的二个问题。 5、提示2分钟到,请同学来讲黑板上的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 第一个问题 甲同学:骸骨葱茏猛犸 乙同学:造物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丙同学:幽雅 第二个问题 甲同学:诗歌 老师:讲得更具体一点是什么样的诗歌?评判标准是什么? 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同学举手。 学生:现代诗歌,从作者所处的年代(课题后注解),还有从它的格式没有严格要求来看。(掌声) 老师:1、从刚才同学们的掌声可知道,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同时可知道他对古代和现代诗歌都有一定的了解。 2、刚才大家说到了诗歌,老师曾经给同学们讲过,读是学好语文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习诗歌读更加重要。现在我们开始朗读,实行分组朗读。 3、朗读的目的: (1)、通过读去品味和感受诗歌,并进一步地理解本篇文章。 (2)、通过朗读,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朗读,达到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4、读的方法: (1)、分组。1、2、3、4小组为甲组;5、6、7、8小组为乙组。 (2)、轮流读。甲组先读第一段,乙组读第二段;这样依次读。也就是甲组读 1、3、5、7段,乙组读2、4、6段。 5、读的要求: (1)、轮到哪组读,那组的同学都必须认真参与;没有读的那组,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听。 (2)、在整过读的过程中,两组的都要认真去听对方的朗读,以便在读完之后,能对对方的朗读作出一个既全面又正肯的评价。 三、学生朗读,整个课室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四、学生互评,老师倾听。 1、次序。乙组先评甲组,然后甲组评乙组。 2、评的内容。 (1)、乙组先评甲组。 男A:甲组的同学读得好,具体在声音宏亮、整齐,有节奏感。(掌声) 男B:甲组的同学读得好,能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把第一段的几个问句读出来。 女A:甲组有同学在读的过程把(太tài古)读成dà,把(皱zhòu纹)读成zhù(掌声) 女B:甲组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节奏感把握不够,并有点快,也还有个别同学没有认真读。(掌声) (2)、甲组评乙组。 女A:乙组的同学除声音大之外,其它不怎样。 男A:乙组的同学声音不整齐,有几处地方断了句。 如: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女B:乙组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有一个错误码。 把(裹藏cáng)读成zàng(掌声) 男B:①乙组的同学读得不齐,断断续续。我想可能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文章不熟练。另一方面是同学们配合不默契,因此请乙组的同学在加强朗读的同时,相互之间要配合默契。 ②节奏感不强,感情不突出。 ③句子之间的停动不够明显。 (掌声) 女:整体来说,两组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停动都不够,读得太急。(掌声) 五、老师总评。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有一定的进步,体现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2、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全面和正肯,说明同学们读和听都很认真,应该给自己一点掌声。(掌声热烈)因此,老师不再对同学们的朗读进行评价。 3、要评的是同学们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的表现。 (1)首先同学们态度的转变,前几次的评是争得面红耳赤,这次大家表现非常理智,体现的是君子风度。(全班同学大笑) (2)这次点评大家语言精练,概括性强,抓主了朗读的重点。正因为这一些,大家应该再给自己一点掌声。(同学齐鼓掌) 同学们还能做到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些都值老师学习。 4、希望今后同学们能进一步发扬今天在朗读和点评中的优秀表现,学好语文。 六、全班同学齐读。 七、理解课文。 1、老师:还有12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继续看这篇文章,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 2、学生自由看书,并互相小声讨论。 3、老师提示10分钟过了,请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 4、学生提问。(提问的顺序已打乱,而是按课文内容先后来写的。) 甲学生:怎样理解化石? 乙学生:为什么用提问的方式开头? 丙学生: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这句话里的“刚苏醒”怎样理解? 丁学生: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怎样理解? 戊学生:生命的档案是什么? 5老师提问: (1)、为什么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2)、文中多次出现“你”,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3)、本文首尾有什么联系? (4)、课后习题一。 下课铃响 八、课外作业。 a)要求学生资料上网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和图片,如什么是化石?它的形成和研究它的价值。 b)回去思考上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老师检查学习内容和作业。 1、学生朗读课文。 2、检查布置的作业。 3、老师对完成了作业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 二、请学生介绍有关化石的内容。 1、学生举手 2、甲学生: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乙学生:古生物化石的综合价值。化石为国内乃至国际研究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化石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化石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研究,提供罕见的实体;有些特殊化石其本身或经加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 图片附 老师:化石简而言之就是生物记载地层书页的文字。吟是古典诗歌的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这些回答了什么是化石?为什么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现在同学们来看作者为什么用提问的方式开头?请举手。 学生A:提出的问题能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学生B:引起读者人兴趣。 学生C:引出作者所要说的话题。 、、、、、 老师:通过疑问,给人以想象,引出化石,它是“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这句话里的“刚苏醒”怎样理解? 学生:过去人们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够,加上科学不发达,因而无法去认识和发现它;如今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因而去挖掘和研究它。 学生:通过研究它去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刚才两位同学较好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给点掌声。(掌声四起) 老师:下一个问题是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怎样理解? 学生沉默。 老师:我们起来看这句话“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这里的造物主是上帝,也就是说生命的由上帝造成的,我们根据科学研究,万物是上帝造的吗? 学生齐声说:不是。 老师:你们能说出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吗?又是什么创造成了人类呢? 学生:人由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人。 老师:这就是平凡的真理,化石对造物主的否定。 接下来生命的档案是什么? 学生沉默。 老师:我们知道人的档案,可把它看作是一本记录你成长经历的书?那么生命的档案呢? 学生:记载生命进化历程的书。 老师:生命的进化一直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那么生命的.档案就作了记载,生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化。 老师:接下来作者由遐想转入现实,面对复古原的恐龙、猛犸,重现的远古林木,不由得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们回到标题“吟”怎样理解? 学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老师:吟本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这样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所要说的是什么呢? 学生:对化石的颂赞。 老师:完整的说,作者通过平常的提问,引出化石。化石又引起人们的遐想以及它的价值,最后对它高度的赞扬。 文中出现几次“你”,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五次 学生:这里指化石。 学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给人以亲切感。(笑声) 老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作者在这里用第二人称写法,是作者写作上的一个特点,值得大家学习。 本文首尾有什么联系? 学生:首是提出问题,尾是回答前面的问题。 学生:首尾相接。 学生:使结构完整。 老师:这几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准确,这也是作者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值得大家借鉴。 最后我们来看课后练习题一。 第一份:学生:沉睡亿年的石头会说话。 学生: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学生:藏着生命的信息,一串珍贵的密码……(掌声) 老师:石头说了什么话? 学生沉默 老师:同学们是否学过生物,生物的进化又是怎样的? 学生举手 学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由简单到复杂。 老师:鱼是水里的动物后来变成了陆地上的动物,这又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陆地上人动物是由某种鱼类进化而成的。 学生举手 老师:陆地上长牙是什么动物?最早的鸟怎么长牙? 学生议论 学生:陆地上长牙是爬行动物 学生: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老师:讲了有关生物的进化内容(课外内容略)这篇文章我们就这样学完了。通过学这篇文章,我们增长了许多关于化石的知识,生命进化的知识。更学到了作者的独特的写作方法等。 作业:同学们自己继续搜集化石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去了解化石。用课后的字词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教学应能随机应变,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团结协作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7、学习评价: 本文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展示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伟大。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读、评、问让学生去把握诗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的重点,也是我在备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课的学习,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度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紧”而不惊,如让学生利用课堂自由读,进行即时预习。改变传统教学以师讲为主,如朗诵后的评讲,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学生唱主角,老师只不过作一个中介人而已,并在整个过程中以引导为主,不但课堂气氛热烈,而且实现了师生互动;在上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生没预习时,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资料自行学习,问题的提出后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查找资料;在上课中,我力求去挖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自由地发挥,并且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固定模式,而是几个人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去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表达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在上这课时,本人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连贯性,去把握读、问、导、评教学重点,通过读使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通过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引起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评,不但给评的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且对被评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使被评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化石吟课时导学 9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 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 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1、 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结构分析 ②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Ⅲ内容解剖 ③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 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化石吟课时导学 10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c)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d)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a)抄写课后词语。 b)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三、三读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特点。 四、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