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范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

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㈠第2~3自然段

1、 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

(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

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板书:勇敢机智)

听4~7自然段录音

2、 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生齐读第6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3、我们以前学过,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这段话里,能否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体现出机智勇敢呢?抓住重点词品一品,填好表格,说说为什么。

⑵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② “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这是两个假设句的连用,表示对两种情况的对策。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慎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 句式训练: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⑷ 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成竹在胸。该怎么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㈢第8~9自然段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向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训练:指名学生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叹”。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