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大众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范文

大众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运作,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众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欢迎来参考!

摘要:

大众文化在网络等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迅猛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科学的教育观来探讨这种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体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大众文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高校是一个易于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环境,高校学子处在特定的年龄和心智状态中,愿意接触新生事物,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所以这一群体也深深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良性影响与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政人员有必要考察和跟踪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努力发扬大众文化的优势,降低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探索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大众文化的内涵分析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运作,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一是流行性,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流行风;二是消遣性,满足了人们对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娱乐需求;三是盈利性,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四是渗透性,会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思想。

2.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首先是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校的课堂是教育的主流,有着绝对的权威性。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勃发,这种主流位置渐渐变得边缘化。大众文化使高校学生不再崇拜传统的英雄,反而在恶搞和嘲讽中获得了恶作剧的快感。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十分世俗的,也能够符合大部分人对于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内容内稀释了,大学生的关注点不再聚焦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而是对感官娱乐更加感兴趣。其次是减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为思政教育带来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冲淡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甚至干扰了学生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大众文化只关心世俗生活,其时尚特征和流行引领功能均能够极大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说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是具有挑战性的。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其渗透性显然超过了目前的思政教育。在各类传播方式并存的状态下,小人物也拥有了话语权,对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第三是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大众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感官化属性,文化的承载物就是大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人们不必进行深入的思考便能够沉浸其中。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逐渐放弃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辨别。由于大众文化偏于感性,大学生沉浸在其中极易进行模仿,逐渐将一些不良观念内化在自身的认知。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失范和迷失。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

1.更新教育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在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实效性差的问题,所以不能用老一套“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去应对新常态的到来。应该吸收和借鉴大众文化的“服务”思维,认清新常态,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应该恪守高等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知识的传授和做人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须要素。高等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高校的教育理念,能够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理念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为本,使学生能够辨别纷繁芜杂的信息,在学业有成的基础上拥有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德育”的力量使学生有能力辨别和抵制大众文化消极的一面,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该秉承开放育人的方式。信息社会中的大部分事物都已经不是独有的,而是处于一种不断传播和改写的状态。思政教育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人才的成长,才能在多样化的环境之中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教书和育人。此外,思政教育也应跟随者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和优化,而不应裹足不前。

2.继续重视思政理论课的作用

首先,应该积极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思政课程由于理论性过强而显得枯燥,一些高校学生对其毫无兴趣,甚至产生了反感之情。学生普遍的观点是,这门课程和现实生活没有交集,难以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思政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材料的选择上,一方面应该强调课程重点,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使课程能够保持新鲜感,体现时代的特征。应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当前国家政策的改变等对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和增删,使教材能够充分体现出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其次应该增强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思想觉悟是思政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充电学习,为学生作出表率,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价值观。思政课程的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意识形态教育责任,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在课堂上发表不适当的言论,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底线。教师也应增强对于隐性教育的意识,通过不断替身自身的人格修养,使学生不知不觉间模仿很和内化自己的人格魅力。

3.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

首先应该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这也是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进行信息分析和辨别的基本技能。通过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提升对于一些消极信息的甄别与抵抗能力,进而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有益的信息完善自我。高校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等原因,其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往往是自发的,对媒介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娱乐,未能对获取的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所以,高校应该针对这一现状开设必要的媒介素养讲座或者选修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媒介素养实践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正确利用媒介,客观看待媒介。其次,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也应变得灵活多样,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发展,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这就最大程度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人一天中获取的信息量相当于18世纪巴黎人15年拥有的信息量。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各种优势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让受教者在舒服的环境下、在愉快的心情中积极主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包括“财经郎眼”“新闻1+1”“鲁豫有约”等各种电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评论节目、新闻节目、访谈节目,大学生都喜欢在宽松、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才能真正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其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授课内容中的观点和方法,让大学生从内心逐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形成的有效互动。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结束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联系,以科学的教育观来客观地看待大众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挑战,探讨这种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王宇.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间的关系分析[J].时代教育

[3]王久梅.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内容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4]张兴旺,任宗仪.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