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
范文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平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 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课件呈现的除课题,底色是古香古色的明黄,背景是一唱一和的两个吟诗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 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个性读题 ①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是什么意思? ② 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③ 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目为文眼, “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 !(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 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4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5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⑴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⑵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⑶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5分钟。) ⑴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⑶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 (6分钟。) ⑴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⑵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⑶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⑴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⑶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四、欣赏性朗读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我特别欣赏xx把……读得好,这一份依依不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欣赏谁的朗诵呢?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五、积累古诗。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