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九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A 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 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 案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 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 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 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 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 3.提出数学问题: 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 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学生猜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学习要求: 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 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 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 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 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 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 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 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 7.学生汇报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 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 1.拍一拍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 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 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 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 2.猜一猜 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2.老师小结。 (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不重复 不遗漏 百十个位位位 9 7 39 3 7 7 9 3 7 3 9 3 9 7 3 7 9 3×2=6(个) 教学设计方案 篇4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5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考: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美丽。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更完整结构更紧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颐和园》紧紧围绕美丽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作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游览的,而且非常注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如描写我们的学校,就可以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好能说说一说美在哪里。 汇报 小结:刚才大家都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略了颐和园的美,下面我们走进另一处自然景观张家界。 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美丽,结尾呼应美丽。现在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呼应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景色如人间仙境?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学习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它讲了在一个下着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让学生通过学习,唤起他们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兴趣,学习主动性强。农村小学校的教学设备虽然简陋,远不如城市学校,但是他们已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和训练,已经积累了许多学习方法和经验。没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对学生学习本课的效果没有什么影响。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设计,我根据这一理念,摆正老师的主导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语文课程实施》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的设计,遵循这一理念,以读为本,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体验,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张扬,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作者合理开展想象的方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感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小女孩的每次幻象中体会小女孩的的悲惨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和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说说: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2、 师: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能挨过这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吗?她的命运会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 把学生的思绪拉到那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学习“擦火柴”这部份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火柴?每次各出现什么幻象? 2、自由读第一次擦火些的课文内容,思考: (1)为什么出现的幻象是火炉?你有什么感受? (2)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3)齐读这小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处境。 (4)小组讨论学法,教师帮助归纳。 (读——思考——释疑——再读体会)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积极地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方向;让学生总结学法,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过程,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3、同法分小组学习小女孩后面几次擦火柴的课文内容。 (1)各小组用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方法,学习后面几次擦火柴的内容的交流汇报。 (2)教师小结自学情况。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获得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实现学法迁移。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小女孩小女孩几次擦火柴的课文内容。 (1)齐读 (2)分组赛读 (3)指名读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情体验,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分小组合作探究小女孩死去的课文内容。 1、各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后,交流、汇报。 2、各组的代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小结自学情况。 (这个环节,教师致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情和情感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内化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小组讨论写法,教师帮助整理归纳: 想象丰富符合实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使所学形成系统)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啊!谁读了这篇课文会不深受感动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像小女孩帝样的穷人是不计其数的。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该怎么做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再度唤起学生对小孩及所有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加深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五、课外活动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二题。 (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文本内涵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板书设计】 19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 (原因) 1、火炉——冷 2、烧鹅——饿 卖火柴 擦亮火柴 3、圣诞树——没有欢乐 冻死街头 (可怜) (渴望幸福) 4、5、奶奶——没有幸福 (悲惨结局) 飞走 (珍 惜 美 好 生 活) 【自我评价】 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学生学习主动、兴趣很浓,教学效果甚佳。最突出的地方主要有如两点: 其一、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或是让学生自读感悟,或是让分组合作探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多元反应,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读中体验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些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悲惨命运,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不足之外;在引导学生总结写法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有少许学生对这一块理解不透彻。 点评 本节课,王长振老师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有机地整合了三维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些方面: 一是阅读教学中,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擦火柴”这部分时,教师并未做分析,只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对文章思想的体会,老师让学生或是自主、或是合作探究,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是以读为本。“读”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主要活动,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如齐读、自读、小组赛读。让学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加深情感体验,以读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材简析: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4、揭示课题: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8课题:快乐读书屋五 蜜蜂引路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及1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列宁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研读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二、研读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三、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板书设计:蜜蜂引路 列宁——仔细观察蜜蜂——找到养蜂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9【预期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和4个偏旁。 2、认真朗读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3、通过观察、朗读、想象,链接生活抓住季节特点创编小朋友眼中的四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感受,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谷穗雪人等不同的角色朗读并熟读成诵就是加深体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链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发展儿童语言。生活是儿童语言的发源地,利用课前收集图片、儿歌及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鼓励学生生生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四季美丽的风光,链接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没有实践条件去认知各种季节的同学也有了真实的感知,引导悟读像尖尖这样的叠词语言特色创编诗化语言,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与个性表达,教育回归了生活。 2、内容分析: 本首儿歌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代表春、夏、秋、冬的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不同的景色。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一定爱朗读,也爱背诵。插图色彩明丽,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3、学情认识: 这首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不同的特征。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匮乏,他们对于四季中的景物往往不能准确地区分。为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与家长沟通、课件展示季节情景、课堂多向交流,把四季有关的资源引入课堂,再进行认真的朗读认真的倾听,感受四季不同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另外,诗歌中有几处的语言形态对于刚完成汉语拼音学习,语言知识还不够丰富的儿童会造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例如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这一句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到诗歌是在形象、生动地介绍成熟的谷穗的样子;对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中的顽皮一词,学生也会是有理解的困难。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予以突破。 4、经验介绍: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如果一味地把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学,天长日久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本课识字以分散识字语境识字为主,把11个汉字分解成三块出现,开始是赏景识字,自然习得。再是说说印象最深的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来贯穿识字是、雪、肚、叶、圆,最后把对、说、就三个汉字放到品读四季景中识字。这样的识字是在语言的实践学习中进行,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维教学目标为一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 能展示四季风光的课件、生字卡片、课堂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与儿歌等。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四季风光,初步感知四季特点(赏景识字)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 2、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欣赏四季美丽的风光,想去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欣赏的时候小朋友要一边用眼睛看,一边用脑子想一想,你都看到哪几个季节来到了我们身边? 3、播放四季风光片。(小朋友可真会欣赏!) 4、交流: 第一张画面是哪一个季节?春天你喜欢吗?请你美美梦地读一读春天。(它们两个是好朋友,读的时候要紧紧地挨着,再读一读。)第二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请你读一读,开火车读。第三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谁来读?(好像凉爽的秋风吹来了!)第四幅画面又是哪一个季节呢?请你读。这位小朋友读出了不怕冷的样子。 5、揭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儿童诗。 板书:四季 (让学生从图片联想生活来感知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观察图中整体感知四季的景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再次感知四季不同特点(说景识字) 1、我们的课文中也有美丽的四季风光,现在就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学习,边读的时候把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 2、读好的小朋友与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还不认识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课文中的四季,哪一个季节的景色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指名说。 春天: ⑴请你读一读。 读出春天刚长出的小草嫩嫩的感觉? ⑵刚长出的小草又嫩又好看, 小草一钻出地面对小鸟说什么呢?谁来当一当小草读好:我是春天。他哪个字的读音特别准? 夏天: ⑴请你看图读一读。你刚才静静地听这位小朋友读,你听出荷叶有什么特点? ⑵谁再来读,课件点出圆字,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什么圆圆? ⑶这个短语中还藏着一个生字娃娃,谁认识?点出叶字。你在哪儿认识的叶,你知道他还有哪些好朋友? 秋天: ⑴指名读。他读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 ⑵谁也来当一当秋天的谷穗,读一读。 冬天: ⑴谁来读一读这个短语? ⑵大肚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做一做大肚子?谁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读出雪人的神气!读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不怕冷的精神!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这个肚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娃娃。 5、与同桌交流已经认识的生字娃娃。 6、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个季节的景色留下最深的印象? 7、读正确短语,并在交流中认读部分生字:是、叶、圆、雪、肚、。学生评读是否读出四季不同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课前及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景物与四季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初读课文说景,有助于了解景物与四季之间的关系,学习交流识字并积累语言,同时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视野。) 三、再读课文,品读四季不同特点(品景识字) 1、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自由读。 2、指名选择喜欢的季节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读出你的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3、选择性读句,读出四季不同的特点。认读对、说、就3个生字。 4、重点品读春天的诗句: ⑴读出春天的特点。 ⑵说说怎么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⑶欣赏春天的美景。 ⑷我当小诗人,创编写春的诗句。交流。 5、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四季》。 (鼓励学生读好喜欢的季节的诗句,立足于学生对春天的了解,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在品读课文诗句的特点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创编写春的诗句,基于儿童文化发展儿童语言。) 四、游戏中巩固识字悟规律(游戏识字) 1、我们来到四季果园,请小朋友摘果子。课件演示:学生读出水果上的生字的音,然后点一下,水果就自然摘下。 2、这些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色彩的衣服?(按左右、上下、全包围三种结构来分类本课的生字。) ⑴摘四季果子。交流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⑵打汽球。巩固难字就。 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识字,悟出汉字上下、左右、全包围等不同的构字规律。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