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词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有关语文七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的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教学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二学法引导 诵读法(读—思一议—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办法 课堂学习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2.查找背景资料。介绍背景。3.讨论分析:(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异同。(3)<己亥杂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4.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5.背诵诗歌。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穗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 怒号(hao2) 三重(chong2)茅 挂罥(juan2) 布衾(qin1) 大庇(bi4) 突兀(wu4)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祖上曾从原籍京北(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三十三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情谊。唐太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带江上。大历五年(770),贫病交加的诗人卒了湘水舟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杼。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著有《杜工部集》。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筑草堂。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 “歌”一种文体,指铺叙,记述。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罥(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