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
范文 | 《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本部分知识牵扯到微观粒子较为抽象,因此多媒体演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通过实验、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我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放映地球"水球"图片,暗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复习水的组成引入。 2、分子特征的探究 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我是按照课本的体系,以常见的宏观物质——水的三态变化引起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水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微观——宏观——微观,这也是化学这一学科特点的体现。 首先通过一滴水、一块糖、一口气中所含的分子数与等同个数的小米所占的体积作对比,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让学生自我总结引出分子的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初三的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在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变化原因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探究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观察不同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情况让学生总结不同状态水分子的特征。然后我引入水三态变化动画模拟,得出水在三态变化中改变的是分子间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并讨论其变化属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从而复习回顾了第一章知识。再让学生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深化总结分子的特征:分子间有间隔。 3、水的天然循环 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较为简单,我安排学生自己讲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加深理解。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这一部分,知道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作业 课后作业重点突出了东营市号称油城,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石油开采过程爱家爱国;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一个家庭小实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