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反思的作文 |
范文 | 【实用】反思的作文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反思的作文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反思的作文 篇1昨天刚结束“列方程解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的学习内容,所以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这节课我试着交流展示的方法来上,结果耗费了很多时间,课堂容量不足,反思后整理如下。 学习内容:课本第19页,自主练习1、2、3、4。 1、解方程(共六道)。 7x+5x=120 3.8x-x=0.56 x-0.85x=3 反思:我把这前三道题,一起放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位学生上台板演。由于是第一次做这类练习,我让三人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解答过程,然后汇报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这一过程看似很实效,其实时间浪费很严重,三人小组的交流完全可以省去,直接看板书,判断正误,寻找解决不同意见。这样,即省时又扎实有效。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发言的勇气越来越足,例如“我不会计算x-0.85x=3这道题,请大家帮助。”“我认为中间的过程能口算的可以省去。”等等,这是难能可贵的。 16x-7x=27 4x-1.2=74 7x+3x+26=74 反思:这一部分我又重复了前三道的过程,解题-交流-汇报。课后回顾时,方感到虽然学生很乐于参与,但浪费时间的问题应引起了重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六道解方程有点多了,练习的设计明显欠思考。 2、看线段图列方程。 (图片发不上来,只好省略) 反思:我感觉第二题的处理比较理想,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把不同的列式方法板书到黑板上,“3x-x=40”“3x+x=40+40”“40+x=3x”“3x+x-x=40”大家一起讨论辨别。学生的讨论很热烈,不仅讨论出结果,还选出了最佳方法,在判断辨析中强化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3、柏树和松树一共有750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有多少棵? 4、信达公司投资36000元钱为西藏自治区某小学的教室配备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十五展示台。每台电视机1200元,每台实物展示台2800元。这个学校有多少个教室? 反思:由于时间问题这两道题没有处理完,没有来得及和孩子们一起回顾、总结、梳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上了一节不完整的练习课。 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小组交流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应该注意活动时机,尤其在练习课上,不适度的交流只一种重复和浪费。练习课究竟该怎样上才能体现自主和高效?是否可以借鉴杜郎口的模式?明天改改方法,把今天晚上布置的几道典型题作为展示交流的内容,看能否起到巩固提升,查漏补缺的作用,交流结束再完成过关题。 反思的作文 篇2目前的新材料作文写作中,绝大部分同学选择写作议论文,而几乎所有的议论文又长着同一个模样。综观历年高考优作,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模式,又似乎一篇文章中有多种模式的影子。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我们的作文训练是不是存在问题,作文模式训练究竟是利是弊。 一、当前模式解读 当前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常用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并列式、正反对照式、层进式、六字联珠式等。模式之间本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各种模式均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并列式分论点明确,结构清晰,缺点是可以无限制并列下去,容易做成空洞的文化大散文;正反对照式从正反两个层面对比论证,只是结构过于简单让人总觉得少点什么;层进式由浅入深,层次清晰,不失为一种好的结构模式,但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失之于机械,做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道论述题;六字联珠式“点、正、反、深、联、总”作为一种应试作文模式,近乎于无懈可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考生的机械套用,应试痕迹十分明显,而“深”部分又始终无法突破,使得整篇文章无新意、无深度。 二、模式构建优化 各种模式都有其可取之处,教师应认真解读议论文特点,尽可能多地掌握其结构模式,扬长避短,优化创新。议论文旨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基本思路应该是提出观点,用论据证明观点。据此,我们可以对现有的结构模式作一些优化的探索和尝试。 (一)优化结构模式 并列式结构的分论点之间容易出现无休止的并列,在设立分论点的时候要考虑层面与角度,力求从不同的维度解读。文章主体部分各段落之间应避免重复的套式,力争要稳中有变。 层进式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写作,是最贴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的模式,是议论文最基本也最具普适性的'模式。写作中,三个部分应顺势提出,而非生硬地贴上标签,不能做成三道问答题,应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蕴含其中,如“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为什么)“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怎么办)三部分应注意详略,“是什么”可以略写,而集中笔墨解读“为什么”和“怎么办”。 六字联珠式被机械套用已成诟病,因此在写作中一是要把握好详略,“深”最详,“正”较详,“点”和“总”略写,“反”和“联”较略。二要做大做优“正”和“深”两部分,正面举例不是事例的描摹与堆砌,而要在叙例的基础上恰当议例;“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所在,要避免杂乱无序或浅层次重复,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深层次论证分析。三是“联”部分不能为联而联,若确无必要可以舍去,当然也可以在这一部分进行恰当的辩证分析,让文章的论证全面而深刻。 (二)整合结构模式 并列式与正反对照式整合。正反对照式,主体部分正反对比论证,有些同学把主体部分写成了一“正”一“反”两个段落或者两个段落之外显得杂乱无序。我们可以在“正”部分或者“反”部分运用并列式,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论证,使主体结构变成“正、正、反”或者“正、反、反”。 并列式与层进式整合。层进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但很多时候一些特殊的话题在某一部分可能难以展开,我们可以考虑舍去这一部分而将其他部分用并列式拓展。如“是什么”难以解读时,我们可以在“为什么”或“怎么办”部分运用并列式,使整个结构变成“为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办”。 层进式与六字联珠式整合。六字联珠式作文“深”部分最难处理,我们可以借用层进式的“怎么办”,在深部分集中笔墨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确保既有话可说,又思路清晰,论证深入。 (三)创新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不是不可变动的金科玉律,实际运用中可以有变化,有创新。当然结构模式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要刻意求新,不要一味地追求像博文式、跟帖式等所谓的新形式。结构的创新应更好地立足于常用基本结构的优化与整合。 三、模式与模式化 (一)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写作训练的初期,必须教给学生模式并要求他们严格遵照模式写作。有模式才能避免杂乱无章,让学生很快入格。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这时候的模式可以给学生以参照,让他们更为直观地把握文体思路。但是教师必须切记先入格再升格,先死后活,学生入格以后,就不能再用机械的模式来评价或要求学生。 (二)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实际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训练一种模式,指望用一种模式通吃天下文题,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用六字联珠式写出的关系型话题的文章读起来一定很别扭,也令阅卷老师很反感。同样,一种模式也不能成为写作的套子,写作中不可机械套用,被形式死死框住,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写作的思路和结构。 (三)严防模式化写作 模式是为了给学生写作基本思路的导引,一旦机械地套用某种模式去写作,死搬硬套,将模式变成了模式化,写作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写作中千万不能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当所有的文章千人一面,写作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作文训练显然是没有出路的。 笔者以为现在已没有必要进行模式有无的讨论,需要的是如何优化模式的思考。我们要总结出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模式,给学生以引导,要留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圈出条条框框,训练新的八股文。 反思的作文 篇3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要改掉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于是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只怪自己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吸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积累好词好句,数学也要多积累难的题目,英语则是语法项目。对做完形填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 对于各科老师,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专家点评: 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