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范文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庆丰收 二十三求平安 有详除夕共团圆美好 有略初一送祝福期望 十五好兆头 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2【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书写好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生:(过年的有关事) 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板书:北京 3、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板书:的春节 [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复习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 2、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 [意图:练习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除夕 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 我相信你们的学习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交流体会。 (1)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 3、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3>元宵节 1、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春节结束了。 2、师:过了一年,你们又将长大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3、贴横联:新年快乐。 [意图:让学生活生生的了解春联的特点。] 四、领悟写法 1、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六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你从课文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意图: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老舍的写作方法,再加以实践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师:昨天,同学们写了一篇日记《我的春节》,如果此时再让你重写,你打算怎样写?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特色进行巩固或延伸,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 六、结束语: 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两过月,2009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资兴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5【设计理念】 1.借助“龙语语文”资源辅助教学,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运用了“龙语语文”里大量的关于过春节的实景图片、影像,给学生予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缩短了学生时空距离。 2.借助龙语电子课本辅助教学,在分析课文时,借助电子课本出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电子课本里的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讨论疑难句子的含义,推敲词语句式表达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3.利用“龙语语文”广阔的教材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不失为拓展课堂,进行综合实践的一个很好途径。有了网络中丰富的素材、资料,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更深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关于各个民族节日习俗的信息,利用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关于各民族春节习俗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网页链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 每年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可遥远的首都居民是怎么过春节的?距离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虽然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龙语语文”优异资源,借助“龙语语文”平台,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从整体把握内容,了解春节习俗。 2.通过“龙语语文”网络优异广阔的资源辅助教学,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2.利用龙语资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更多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龙语资源库资料链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视频,创境导入 1.播放课件:欣赏一段视频。 (运用“龙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其他拓展模块——过年的视频资料。) 观看过后,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那你们见过首都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吗?播放童谣(引用“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童谣和民谣): 过春节的民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认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年的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关于过年童谣的课件,各地各民族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学生说,教师可与学生作适当的探讨)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感受那里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开火车式轮流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纠正其它同学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3.同学交流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三、细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的,到哪天结束? 2.读课文,按顺序填下表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 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 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节阅读和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元宵) 2、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大家下来后再用心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对生字进行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1.听写后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2.讲解易写错的字。(熬、醋) 二、品读课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结合上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在这五个时间段里,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1-7)读一读。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忙乱、紧张等)。大人们在忙什么?小孩们在忙什么?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在这五个时间段里,重点写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都一样热闹吗?找出文中的段落,默读思考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同学交流体会:(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品读,体会特点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大家再来读课文,看一下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把过年的喜庆气氛读出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习。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习)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习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8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透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 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 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 诗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齐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 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样貌》,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貌》、《四世同堂》便是描述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资料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先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词,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作者写了春节期间哪些重要的日子?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机正音) (1)读下列词语: 初旬腊八粥蒜瓣翡翠醋腊月杂拌儿榛子蜜饯麦芽糖鞭炮通宵 守岁水浒传小贩除夕黏娴熟走马灯宫灯分外逛街元宵天桥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初旬 腊月 除夕 守岁 天桥 3、读完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等 4、讨论交流:课文描述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过年的味道。 1、北京人的春节过得又热闹又喜庆。此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年的味道,能找到哪些年的味道? 2、从描述爆竹的文字中感受年的味道。 儿童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3、从空气中到处飘荡着食品的香味感受过年的味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又甜又粘的糖;腊月二十三那天,还要把肉、鱼、鸡、青菜、年糕什么的准备充足;除夕夜,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4、人们过年的时候快乐吗?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大事,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大事。家家忙过年,人人都欢喜。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吃、玩、乐,大人们也是忙着准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还有逛天桥、逛庙会、听戏、做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能够看出人们过年时的情绪是多么快乐。 四、展示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优美的部分读出来与大家共赏。 五、布置作业 1、文中有许多描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抄写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0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老舍。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好几篇歌颂北京的散文,《北京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四)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 bàn)掺和(chān 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六)再读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其写作顺序是什么?自己想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明确: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各类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初六店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初步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的春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默读思考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片段,请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精读体悟 1.在这些片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对于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习俗的内容进行了详写。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这几日,作者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元宵节,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进行了重点描绘,凸显美好快乐的气氛。在详写部分中,作者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分别突出描写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习俗来写;除夕,写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正月十五,主要写了赏灯的习俗,吃元宵也被提及,但仅用一句话带过。其他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无特殊性,如采买东西、打扫屋子等,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课文的各部分,使得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一部分。 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第二个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特点来表述。 (四)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浓郁的“京味儿”,本文语言也是如此。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 1.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能不能改成“零碎的东西”“玩具”) 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明确: 1.“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2.“老年间”指很早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习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3.“闲在”指清闲自在,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 (五)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其中描写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想好后与同学交流。 明确: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习俗,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六)总结 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部“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详略得当“京味儿”十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