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劝学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劝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 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 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语文活动:交流对三国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一、 导入新课:人不怕落后,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思进取。当一个人有了进取的雄心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时,他就能够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人。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展示预习情况: ①文学常识 ②注音 ③词语解释 四、 品读文言文(文言朗读三部曲)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荐读,其余同学纠错。 ②听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停顿。 ③仿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④齐读。 二读:读懂文意 ①提示翻译方法。 ②自读翻译,小组讨论。 ③反馈问题,共同解决。 ④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思想内容。 三读:读出语气 ①品读人物语言(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 五、 反思提升。 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一是幼年不使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这不同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 六、 课堂小结。 七、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劝学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 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 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劝学的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疏通文意,揣摩对话语气,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材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材难点】 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教材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白文断句 1、 试读课文和注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 分小组探究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给白文断句。 3、 交流展示断句成果,点拨断句的简单方法。 4、 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5、 齐读课文。 四、二读课文,理解文意 1、 对照注释,独立译文,若有疑问,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2、生提出未解决的疑难或教师出示文中重难点字词。 谓: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当涂:当道,当权 岂:难道 辞:推托 以:拿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 但:只 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及,到了……的时候 论议:谈论议事 3、译读课文,并把课文分两层、 4、分角色表演课文,探究对话。 (点拨:对话形式呈现故事,找出文中对话揣摩语气,劝说有艺术等。) 五、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1、思考: (1)文中的人物,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你更喜欢谁?说说理由。 (2)从文中的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2、交流展示 3、归纳提升 (1)孙权:关爱部下善劝;吕蒙:听取意见;鲁肃:爱才敬才 (2)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有所成等 六、读课文,尝试背诵。 七、教师结语,寄托希望。 同学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黄金时期,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但愿大家趁着好时光,多读书,收获成长! 八、布置作业 设计微型试题(出题者要有正确答案),并在小组内展开互测互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五个字,每个字2分,共10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者词语。(十个字词,每个字4分,共40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两个句子,每句15分,共30分) (4)结合课文提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个问题20分,共20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