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兰亭集序》教案 |
范文 |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 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 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 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2、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答: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多媒体显示: 序: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要求学生寻找并读出。) 多媒体显示: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生所读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明确。) 多媒体显示: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显示: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多媒体显示: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瑶 五、课内拓展延伸 1、课内尝试背诵第一段。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态度。 3、集体诵读课文。 六、作业 背诵全文,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佳处。 《兰亭集序》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教案 篇3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兰亭集序》》。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兰亭集序》教案 篇4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设计 1.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东晋时人评论其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这些线条可以说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作者,请学生读注解1。(解释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那么这篇作品其文学内蕴如何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去探究了。(板书文题) 范读。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第一段共有五句话,主要记叙了什么事件?作者三如何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的? (请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要点。) 请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色调的淡雅。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更乐的是可以与知己好友品酒论诗,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思,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信可乐也。 小结一下。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作者紧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生死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感慨。 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幻灯补充资料) 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 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 ,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下面请学生朗诵第三段,注意思考两个问题。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编集《兰亭集》的由来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出示幻灯片)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既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处,由己悲人,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同的理性思考,这种深刻的“千古同悲”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正如文中所叙,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景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情怀,也感触到我的情志。 下面就让我们把全文集体朗诵一遍。 讨论: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 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讨论: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打法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引申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中有名的一句台词“生还是死,是一个问题。” “人生苦短”又是我们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出示幻灯片)《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李白也曾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百代不停的过客,而浮荡不定的人生像一场大梦,能有多少欢乐?);苏轼也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但陶渊明“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不表达出了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鲁迅先生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地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讲了那么多古人的看法,下面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自然不可逆转,就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也努力书写生命的华章。 《兰亭集序》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事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